王俊
摘要 經過調查研究,總結了影響除草劑藥效(除草效果)的主要影響因素:主要內在因素是除草劑質量,主要外在內素有氣象因子、土壤條件、噴霧用水水質、雜草草相和抗性、作物生長情況等,而人為的施藥方法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關鍵詞 除草劑;藥效;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 S4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9-0155-02
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除草劑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目前,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上化學除草比例占90%以上,其他作物化學除草所占比重也在不斷上升。生產實踐中,常出現除草劑藥效發揮不充分而導致除草效果不佳甚至失敗等問題。筆者經過多年多地調查研究認為,除草劑的除草效果受到內在因素和多重外在因素的共同影響,除除草劑本身質量因素以外,除草劑使用過程中的各種外在因素,如氣象因子、土壤條件、水質、施藥方法、雜草草相和抗性、作物生長狀況等均有不同程度影響。
1 除草劑質量因素
除草劑質量包括有效成分含量、助劑質量、物理性狀等。如果除草劑的有效成分含量不足、雜質超標,或助劑不合格、水溶性不好,或超過質量保證期,都會直接影響除草效果,有的還可能對作物產生藥害[1]。
2 主要外在影響因素
2.1 氣象因素
2.1.1 溫度。適宜的溫度(15~30 ℃)有利于雜草和作物生長,能顯著促進內吸性除草劑在植物體內的傳導,可加快雜草中毒死亡,提高除草效果,增強作物的解毒代謝活力和作物安全性。而在低溫條件下,雜草和作物生長緩慢,雜草不能及時轉運除草劑至靶標部位,某些除草劑可能在此緩慢過程中被降解,導致除草效果下降;且作物的解毒代謝功能減弱,藥害風險加大。高溫使植物蒸騰作用增強,有利于根部吸收的除草劑沿木質部向上傳導;但是若溫度過高(超過30 ℃)會抑制植物生理代謝,對除草效果產生不利的影響。
2.1.2 降雨。多數莖葉處理劑在噴霧后遇大雨,往往造成霧滴被沖刷而降低藥效。但不同的莖葉處理劑,其內吸、滲透速度及耐雨水沖刷能力不同,因而要關注施藥與降雨的時間間隔和除草劑標簽說明。土壤處理劑施用后遇大雨,藥膜向下淋溶,易造成作物藥害。降雨會提高土壤濕度,促進作物生長,從而有利于被內吸的除草劑(特別是從根部吸收沿木質部傳導的除草劑)發揮藥效。
2.1.3 濕度。在空氣濕度適宜時,霧滴揮發延緩,延長莖葉處理劑在葉片上的滯留時間,同時也促使植物葉片氣孔開放,有利于除草劑的內吸和滲透,提高除草效果[2-3]。空氣濕度低于65%,對莖葉處理劑藥效的正常發揮有一定影響。在天氣干旱條件下,因空氣濕度小、土壤含水量低,不利于雜草根系對除草劑的吸收,會明顯降低除草劑的使用效果。此外,除草劑噴施在雜草的葉面上,干旱不僅會阻止藥液在葉面的擴散;而且還會使雜草葉片氣孔、水孔的開張和呼吸作用受到抑制,生理活動受阻,導致雜草生長緩慢、吸收除草劑的能力也會大大降低,從而抑制和影響除草劑的防效。在旱情嚴重時,雜草為了抵御惡劣環境的脅迫,易形成所謂的“小老草”,并對除草劑產生較強的耐藥性,導致除草劑效果明顯下降。
2.1.4 風速和露水。風速和露水對除草劑藥效均有影響。施藥時,應避免大風天氣;露水過重可稀釋藥液或造成藥液流失,降低除草效果。
2.1.5 光照。光照強可以促進植物光合作用,有利于大多數莖葉處理劑的傳導及其活性的發揮。但強光照時,溫度也較高,會使葉片上的除草劑霧滴蒸發加快,導致其在葉面上的滯留時間縮短,不利于除草劑的內吸和滲透。少數除草劑見光易分解,光照強反而不利于其發揮藥效,如氟樂靈等,可采取淺混土的方法予以克服。
2.2 土壤條件
土壤條件不僅直接影響土壤處理劑的殺草效果,而且對莖葉處理劑藥效也有影響。土壤有機質與黏粒對除草劑吸附強烈,使其難以被雜草吸收,從而降低藥效。因此,有機質和黏粒含量高的田塊,應適當增加用藥量,而砂壤土田塊則應適當減少用藥量。土壤含水量適中(即土壤墑情好)可促使除草劑進行解吸附,有利于雜草對除草劑的吸收,進而提高藥效。精細整地能提高土壤處理劑的除草效果。水稻田特別是直播稻田保持田面平整,是發揮除草劑藥效的關鍵性技術之一。
土壤條件不同,會造成雜草生育狀況出現差異。在水分與養分充足的條件下,雜草生長旺盛,組織幼嫩,對除草劑敏感性強,有利于藥效提高;反之,在干旱、瘠薄條件下,植物本身通過自我調節,抗逆性增強,葉面角質層增厚,氣孔開張度小,不利于除草劑的吸收,導致藥效下降。
2.3 水質
多數除草劑需要用水稀釋噴霧,水質的好壞對除草劑的藥效可產生直接影響。一般來說,井水(硬水)、混濁水、污染水不宜用于稀釋藥劑。
2.4 植物因素
2.4.1 雜草。作為除草劑防除對象的雜草,其生育狀況、葉齡及株高對藥效的影響很大。
大多數土壤處理劑,如以丙草胺為代表的酰胺類,以雜草幼芽吸收為主,施藥后,雜草在萌芽過程中接觸藥劑受害死亡,故這類土壤處理劑必須在雜草芽前使用。部分土壤處理劑,如以莠去津為代表的均三氮苯類、以異丙隆為代表的取代脲類等,以雜草根部吸收為主,可向上傳導,對雜草種子發芽沒有影響,主要作用于雜草幼苗,故既可在芽前使用,也可在苗后早期即雜草幼苗期使用。總之,一旦雜草進入苗期,再使用土壤處理劑,藥效便顯著下降,甚至無效;同時,對作物的藥害風險也大大增加。
莖葉處理劑的藥效與雜草葉齡及株高關系密切。雜草在幼齡階段,解毒功能弱、抗性差,對除草劑敏感,易于防除;隨著草齡的不斷增大,對除草劑抗性逐漸增強,藥效下降,為確保防除效果,需要適當提高用藥量,而提高用藥量的做法,有時與除草劑安全性會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和沖突,需要通盤考慮、準確把握。
近年來,除草劑抗藥性發展較快,有些雜草已對某種除草劑產生極高的抗藥性,如多地稗草對二氯喹啉酸產生了高抗性,二氯喹啉酸的除稗效果已明顯下降。
2.4.2 作物。作物對雜草的覆蓋度是作物影響除草劑特別是莖葉處理劑除草效果的一個重要方面。例如,春后冬小麥返青,生長快,部分較矮和早春出土的雜草被覆蓋,此時使用莖葉處理劑對這些雜草的防除效果就會下降。作物對除草劑的耐受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對除草劑除草效果產生影響。作物耐受性低,除草劑被迫使用低劑量,從而對某些雜草的防效降低,甚至無效。作物的生育期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有時作物的生育期是界定除草劑使用時期的重要參考指標,未在指定的作物生育期內施藥可能會對除草效果、作物安全性產生不利影響。
3 人為因素
人為影響因素主要是施藥方法。在選用對路藥劑品種的基礎上,正確的用藥量、用水量、施藥方法及噴霧技術是發揮除草劑藥效的基本保證。不同類型的除草劑以及同一類型、不同品種的除草劑,在用藥量、用水量、施藥方法及噴霧技術方面差異較大。同一種除草劑,因不同的作物、不同的防除對象和氣象因素、土壤條件的差異,其用藥量、用水量、施藥方法及噴霧技術也有相應的要求。例如,同一品種的土壤處理劑,因土壤有機質含量及機械組成的差異而導致用量上的明顯不同;莖葉處理劑的藥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霧滴沉降特點及其在葉片上的覆蓋面積,其要求的霧滴密度較土壤處理劑及殺蟲劑、殺菌劑大[4]。
除草劑存在一個適期用藥的問題。如土壤處理劑多在播前或播后苗前用藥;莖葉處理劑應在作物適當生育期、雜草出齊后的二至四葉期用藥。施藥器械及噴霧技術也是影響除草劑藥效的重要因素,例如低容量噴霧器的噴霧覆蓋面積可達80%,具有良好的除草效果。多數安全性高的莖葉處理劑可以通過與具有黏著和擴展性能的植物精油助劑混用,并配合彎噴頭和較細孔徑(0.7~1.0 mm)的噴嘴,以提高噴霧質量和藥效。土壤處理劑在用水量方面要求較高,一般要求不低于450 kg/hm2;如果田塊過于干旱,用水量還應適當增加,否則封閉除草效果會大打折扣。不少除草劑由于活性高、用量少,配藥時要采用二次稀釋的方法才能配兌均勻,穩定發揮藥效。除草劑一般不宜隨意混用,確需混用時,必須根據產品說明書或經可行性試驗驗證后才能混用。配制的除草劑藥液不宜久置,要現配現用。在使用除草劑之前,應詳細閱讀產品標簽、說明書以及生產商提供的使用技術建議,安全、規范地使用除草劑,以確保除草效果。
4 參考文獻
[1] 崔東亮,馬宏娟,王正航,等.植物生長調節劑與除草劑混用對玉米的安全性及對除草劑藥效的影響[J].農藥,2015,54(10):767-769.
[2] 韓立艷,任平,陶俊錄,等.影響旱田除草劑藥效的原因分析及改良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16):183.
[3] 張越.河北省主要鴨梨產區雜草發生調查及除草劑藥效評價[J].河北林果研究,2017,32(2):164-168.
[4] 雷曉卿.影響除草劑藥效的因素及除草劑使用技術[J].南方農機,2016,47(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