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林星
摘要 對福建山櫻花進行播種育苗種植試驗,結果表明,福建山櫻花采用變溫冷藏春播和冷藏春播方式進行播種育苗,效果較好;不同播種密度一年生福建山櫻花種苗以株行距為15 cm×15 cm 處理的生長量最大。
關鍵詞 福建山櫻花;播種;育苗
中圖分類號 S685.9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9-0164-02
福建山櫻花(Cerasus campanulata)屬薔薇科李亞科櫻屬植物,又名緋寒櫻、結櫻桃、鐘花櫻等,冬末春初開花,呈鐘狀下垂性開展,與日本櫻花、垂枝大葉早櫻和高盆櫻合稱櫻花四大觀賞品種,是園林綠化中的珍貴鄉土樹種[1]。福建山櫻花是所有櫻花中開花最早的種類之一,可用于營造城郊風景林、城鄉綠色通道,豐富景觀變化,觀賞價值可與垂枝早櫻和東京櫻花相媲美[2]。福建山櫻花是一種速生樹種,具有木材用途及生態價值;心材呈棕紅色,與邊材區別明顯,創面光滑,并略具光澤,色紋頗美觀,紋理直至偏斜,結構細,質地堅硬。木材可作室內裝飾和器械用具、雕刻等用材,樹皮也可供裝飾使用[3-4]。
福建山櫻花野生資源日漸稀少,在自然狀態下繁殖力較弱,出芽率較低[5],究其原因有以下幾方面:一是種子休眠期間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低溫才能發芽;二是種實成熟時容易裂開,被鳥取食,需及時采收;三是種子自然掉落后,經雨水浸泡會失去發芽活性;四是福建山櫻花發芽期間氣溫較高,地下根系生長不良,對苗木成活率影響很大。目前,國內對福建山櫻花繁殖技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組培與扦插上,這些技術目前還未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本試驗研究了不同催芽條件和播種時間對福建山櫻花種子發芽率的影響,以及不同播種育苗密度對苗木生長的影響,總結了福建山櫻花播種育苗種植技術,以期為福建山櫻花播種育苗生產實踐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本試驗地位于漳平市桂林街道厚福社區和南美坪社區,面積6 666.7 m2,地處東經117°27′、北緯25°36′,為中亞熱帶氣候帶。年均氣溫為16.9~20.7 ℃,無霜期為300~357 d,全年日照時數為1 878.9 h,年平均降水量為1 450~2 100 mm,全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8%左右。
1.2 試驗材料
以2015年在漳平市天守陽光城采收的福建山櫻花種子為供試材料。
1.3 試驗方法
1.3.1 不同催芽條件和播種時間對種子發芽率的影響試驗。對采收的種子分別進行變溫冷藏秋播、變溫冷藏春播、冷藏秋播、冷藏春播、沙藏秋播、沙藏春播、風干秋播、風干春播、隨采隨播9種處理,進行發芽率對比試驗,并于12月月底調查苗木生長量,分析不同催芽條件和播種時間對福建山櫻花種子發芽率的影響。
1.3.2 不同播種育苗密度對苗木生長的影響試驗。建立3塊試驗地,面積均為100 m2,將已經過變溫冷藏處理、種子破殼露白后的芽苗,在苗床上按15 cm×15 cm、10 cm×10 cm、5 cm×5 cm的密度分區移栽。移栽后采用遮陽網進行遮蔭。在出苗期間及時清除雜草,幼苗出齊1個月后追肥,前期(4—5月)澆0.5%尿素水溶液,中后期(6—9月)澆1.0%復合肥,同時每隔1個月噴施0.1%磷酸二氫鉀水溶液1次。幼苗期要預防苗木猝倒病,防治方法為出苗期采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每周噴藥1次。
2016年11月中旬,采用福建省主要造林樹種苗木質量[6]的檢測方法,對3塊不同密度處理的試驗地各設置9個樣方,每個樣方設置面積為0.5 m×0.5 m,實測每個樣方內苗木的高度和地徑,對試驗地的苗木生長量進行抽樣調查;結合樣方調查,在每個樣方內選取標準株3株(以樣方的苗木平均地徑、平均高為標準),測定苗木主根長度、≥5 cm長I級側根數量。對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不同密度對福建山櫻花一年生播種苗生長量的影響。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催芽條件和播種時間對種子發芽率的影響
如表1所示,9種處理的種子發芽率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是變溫冷藏春播>冷藏春播>變溫冷藏秋播>冷藏秋播 >沙藏春播>沙藏秋播>隨采隨播>風干秋播>風干春播。經分析得出,變溫冷藏春播、冷藏春播與風干秋播、風干春播差異極顯著;采用變溫冷藏春播和冷藏春播方式播種,種子發芽率均在90%以上,而且種子出苗整齊,成苗率高。風干秋播、風干春播的種子發芽率都很低,但風干秋播的種子發芽率高于風干春播,可見風干貯藏時間越長,對種子萌發越不利。因此,在生產實踐中,應采用變溫冷藏春播、冷藏春播方式進行福建山櫻花種子播種育苗。
2.2 不同播種育苗密度對苗木生長的影響
如表2所示,福建山櫻花不同播種密度一年生播種苗的生長量指標以株行距15 cm×15 cm處理的最佳,平均地徑為0.80 cm、平均苗高為170.3 cm、平均主根長度為18.3 cm、≥5 cm長Ⅰ級側條數為10.0條,平均地徑分別較株行距10 cm×10 cm、5 cm×5 cm處理高40.4%、95.1%,平均苗高分別較株行距10 cm×10 cm、5 cm×5 cm處理高27.9%、38.5%,平均主根長度分別較株行距10 cm×10 cm、5 cm×5 cm處理長25.3%、55.1%,≥5 cm長I級側根平均條數分別較株行距10 cm×10 cm、5 cm×5 cm處理多35.1%、104.1%。經方差分析及顯著性檢驗,不同播種密度處理之間一年生苗的平均地徑、平均苗高、平均主根長度、≥5 cm長Ⅰ級側根平均條數均達到極顯著差異水平。
3 結論與討論
3.1 不同催芽條件和播種時間對種子發芽率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變溫冷藏春播、冷藏春播與風干秋播、風干春播對福建山櫻花種子發芽的影響率差異極顯著。在生產實踐中,可采用變溫冷藏春播和冷藏春播方式播種福建山櫻花,種子發芽率可達90%以上、出苗整齊、成苗好。
3.2 不同播種育苗方法對苗木生長的影響
福建山櫻花不同播種育苗密度對苗木生長影響較大。播種株行距為15 cm×15 cm的一年生苗木生長量最大,苗木質量好;播種株行距為10 cm×10 cm、5 cm×5 cm的苗木纖細,質量較差。
4 參考文獻
[1] 呂月良,陳璋,施季森,等.福建山櫻花扦插繁殖及其影響因子研究[J].福建林業科技,2006,33(2):1-7.
[2] 章錦瑜.景觀植物(一)[M].臺北:淑馨出版社,1989.
[3] 福建省科學技術委員會,《福建植物志》編寫組.福建植物志:第2卷[M].福州:福建省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4] 鄭元春.神奇的多用途植物圖鑒[M].臺北:綠生活雜志出版社,1983.
[5] 鄭國太.福建山櫻花種子變溫層積催芽試驗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8(15):164.
[6] 主要造林樹種苗木質量:DB 35/127-2004[S].福州:福建省質量技術監督局,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