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振偉
摘要 進行杉木純林與杉木、南酸棗混交(7∶3)造林試驗,并適時開展林分調查比較(在十年生時開展1次中幼林衛生伐前調查,在二十年生時開展1次資產調查)。結果表明,造林地條件相似、造林及撫育措施相同的林分,雖然十年生中幼林杉棗混交林長勢快于杉木純林,但是由于后期種間林木生長空間結構變化,伴生樹種酸棗木阻礙了目的樹種杉木的生長,杉木純林經濟效益優于杉棗混交林。經公開招投標,同地類、同齡林二十年生林分,杉木純林平均中標價105 750元/hm2,而杉棗混交林平均中標價75 450元/hm2。杉木純林造林較混交林經濟效益高40%左右,平均增加收入30 300元/hm2。本研究為南方林農選擇營造杉木純林或杉闊混交林提供了參考依據。
關鍵詞 杉木純林;杉棗混交;經濟效益
中圖分類號 S72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9-0172-02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為杉科杉木屬陽性樹種,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寒,最喜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pH值4.5~6.5)。杉木主干通直,材質輕軟、耐腐易于加工,是建筑、家具、造船等行業的優良原料,用途極為廣泛。因此,杉木是我國南方傳統的當家樹種以及被普遍栽植的主要用材樹種之一,是福建省鄉土樹種之一,深受林農喜愛。但是,由于杉木多代連栽造成地力衰退、森林病蟲害頻發等弊端,已引起各級林業部門和林業工作者的高度重視。1998年,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林業局開展了杉木純林和杉闊混交林試驗比較,積極探索了二代杉木宜純林或者宜混交林的有益試驗。
南酸棗[Choerospondias axillaris(Roxb.)Burtt et Hill.]又名酸棗、四眼果、化郎果、鼻涕果等,為漆樹科南酸棗屬落葉喬木[1-5]。南酸棗在適宜的生長環境條件下速生,成林快,成材早;其樹干通直,木材紋理美觀,可制作家具和工藝品,有較高的商品用途;果肉可生食或加工成糕點。
由于本課題設計的原因,本文就二者經濟效益方面進行分析,旨在為林農選擇造林方式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基本概況
試驗地2個地塊(A、B),位于三明市三元區城東鄉荊西村,小地名為上笠畬上蘭,A、B地塊相鄰,坐落于20林班1、2、3大班1、2小班,地理坐標為北緯26°11′~26°48′、東經117°29′~117°49′,面積48.9 hm2。其中,A地塊坐落于20林班3大班1小班,營造杉木純林13.5 hm2;B地塊坐落于20林班1、2大班1、2,1小班,營造杉棗混交林面積35.4 hm2。試驗地海拔為580~701 m,年均降水量為1 700~1 950 mm,年平均氣溫為15~21 ℃,無霜期為238~276 d,土壤為低山紅壤,土層肥厚,立地Ⅱ類,有利于杉木生長。試驗地于1998年春季煉山造林,A地塊營造杉木純林,B地塊按7∶3比例營造杉木與南酸棗混交林。
1.2 試驗方法
在營林過程中,由同一工程隊組織實施,造林所用杉木種苗同屬一批次,幼林撫育和中幼林撫育措施相同。由于本試驗地屬三元區林業局職工股份林,嚴格按照工程造林方法,從煉山、整地、挖穴均統一驗收標準,穴規格為50 cm×40 cm×30 cm,按等高線品字型排列,穴間距為165 cm×165 cm,造林密度為3 600株/hm2,造林栽植時嚴格按照“兩回土、一提苗、兩踩實、一培土”技術要求進行操作,確保造林驗收成活率高達95%以上。A試驗地,即20林班3大班1小班營造杉木純林;B試驗地,即20林班1大班1、2小班和20林班2大班1小班,面積35.4 hm2,按7∶3比例營造杉木與南酸棗混交林(7帶杉木3帶南酸棗進行帶狀混交)。造林后,1~3年每年撫育2次,第1次在4—5月,第2次在8—9月,主要采取除孽(伐根)、松土、鋤草等方法進行初始撫育;第2年撫育施用1次化肥,每穴施撒100g化肥并覆土,以提高林地肥力,保證幼林生長所需的營養;第3年幼林基本郁閉,以除草松土擴穴培土、修枝抹去萌芽為主。第10年進行了1次衛生伐。之后考慮到撫育間伐監管難度大,且集材道開通后可能給盜伐者以可乘之機,經職工股份林董事會集體討論,決定衛生伐后不再實施撫育間伐作業,采取封育措施,確保林相完整。
1.3 調查及分析方法
2007年8月中旬,組織開展一次撫育間伐,伐前調查設計,采用樣圓調查方法,樣圓直徑為3.26 m,考慮到A、B試驗地大,在A、B地塊各布設6個樣圓,按山體上坡、中坡、下坡位置等距離位置機械設點,對樣圓內林木狀況進行每木實測調查,實測每木樹高、胸徑,取平均值,以樣圓的數據換算單位面積林木生長狀況,對杉木純林和杉棗混交林林木生長、蓄積量進行對比,而后進行有關的數理統計分析。
2018年4月中旬,經職工股份林董事會研究,抽派董事會成員協同三元區林業局規劃隊和城東林業站等技術人員對該試驗地開展林木資產調查,采用角規調查法[6-7],角規點位置與前述樣圓中心位置重合,調查林分資產狀況。主要調查林分面積、郁閉度、平均胸徑、平均樹高、單位面積平均株數以及樹種組成、林分樹種蓄積量、出材量等因子[8]。根據調查數據,按照市場價格評估2個地塊林木資產價值,再分別確定A、B林分的標底價,并通過法定程序,進行公開招投標。2018年5月29日組織公開招投標,成功將A、B林齡為二十年生青山實現林權流轉。但A、B平均中標價差異大,杉木純林平均中標價105 750元/hm2,而杉木、南酸棗7∶3混交林平均中標價75 450元/hm2,杉木純林造林較混交林經濟效益增加40%、平均高出30 300元/hm2。
2 結果與分析
十年生中幼林中杉棗混交林生長量、蓄積量優于杉木純林。A、B試驗地立地條件相似,營林撫育措施相同,因造林樹種組成差異,在中幼林期間各樹種對林木生長空間和土壤養分空間矛盾不大,混交林各樹種互相促進,產生正向影響,致使中幼林A、B試驗地林木生長量和蓄積量存在明顯差異。經撫育間伐調查結果顯示,十年生杉木純林生長量、蓄積量均不及杉棗混交林(表1、2);經方差計算結果分析發現,杉木純林中各樣圓數據方差小于杉棗混交林,可見杉棗混交林對目的樹種杉木中幼林生長的影響較為顯著(表3)。
據近期青山流轉前調查發現,A試驗地杉木純林長勢茂盛,后期生產迅速;而B試驗地杉棗混交林,杉木樹冠被棗木樹冠覆蓋,杉木樹冠衰敗,長勢停滯,還有不少因長期被霸王樹遮蔭而枯死。可見杉木純林后期生長良好,而杉棗混交林中目的樹種杉木逐漸失去生長空間優勢,生長明顯遲緩。杉木純林每1 hm2活立木蓄積量與杉棗混交林相差不多(表4)。
雖然試驗地A、B二十年生林分蓄積總量相當,但是因各材種經濟價值差異,結果導致二十年生杉木純林經濟效益明顯高于二十年生杉棗混交林。2018年5月29日,通過法定程序進行公開招投標,成功將A、B林分實現林權流轉。杉木純林平均中標價105 750元/hm2,而杉木、南酸棗7∶3混交林平均中標價75 450元/hm2,A、B試驗地平均中標價差異大,杉木純林較杉棗混交林經濟效益增加40%,平均高出30 300元/hm2(表5)。
3 結論與討論
杉棗混交林中幼林生長量明顯高于杉木純林,但在后期生長中南酸棗樹體高大通直,樹葉繁茂,適應性強,生長快,抑制了杉木的生長,單從經濟效益比較,培育杉木純林的經濟收益高于杉棗混交林。
不論是杉木純林還是杉棗混交林,都要嚴格按照撫育技術規程組織實施,并適時開展林分撫育間伐。特別是杉闊混交林,對非目的樹種要加大衛生伐、擇伐強度,生產中、小徑材和非規格材,做到以短養長、以林養林,增加收入,同時給杉木向上生長騰出空間。本試驗A、B地塊由于眾股東思想認識上的偏差,盲目決定后期采取封育措施,杉棗混交林后期不采取中幼林撫育間伐,及時伐除非目的樹種,影響了經濟效益。
在杉棗混交中,杉木為目的樹種,南酸棗為伴生樹種,兩者皆為高大喬木,從培育結果所產生的經濟效益角度分析,應進一步研究樹種搭配。在造林營林過程中,適地適樹是前提,若選擇混交造林,在種間關系上既要考慮根系養分爭奪空間也要考慮冠幅生長空間,還要考慮樹種之間優勢互補、各得其所,在經營上也要以長養短、以林養林。這樣,才能確保“造林一片、成林一片、收益一片”,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4 參考文獻
[1] 陳存及,陳伙法.闊葉樹種栽培[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2] 黃克福.福建樹木學[M].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1991.
[3] 俞新妥.混交林營造原理及技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9.
[4] 黃樞,沈國舫.中國造林技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3.
[5] 國家林業局.森林撫育作業設計規定[Z].2012.
[6] 福建省林業廳.福建省地方森林資源監測體系小班區劃調查技術規定[Z].2017.
[7] 福建省林業廳.福建省地方森林資源監測體系小班區劃調查用表[Z].2017.
[8] 林秀芳.伴生樹種對人工林酸棗材性的影響[J].林業勘察設計,2011(1):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