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成晨 馮華青
摘要 主要介紹了金葉連翹的栽培繁殖技術、園林應用方式和養護管理,分析了金葉連翹的園林應用前景,以期為廣大園林工作者提供科學參考。
關鍵詞 金葉連翹;繁殖;園林應用;養護
中圖分類號 S685.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9-0218-01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園林綠化的需求日益增強。園林建設開始由注重單一的個體美向注重大面積群體美、自然美的方向發展,從綠化、美化發展到彩化、生態化,并逐漸明確園林建設要以植物為主體。彩葉植物以其豐富的色彩表現能力和極強的觀賞層次感在園林景觀設計中脫穎而出,并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彩葉植物已經成為園林綠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材料。
金葉連翹為木樨科連翹屬落葉灌木,高約3 m,枝干叢生,枝開展,小枝黃色,彎曲下垂。葉對生,冠橢圓形或卵形,長3~10 cm,葉色從黃綠色至黃色,枝葉較密。花黃色、鐘狀,1~3朵生于葉腋,3—4月葉前開放。蒴果卵形,7—9月果成熟。金葉連翹是連翹的一個園藝品種,是目前我國長江流域及北方地區十分難得的彩葉觀花灌木。育苗主要采用扦插和分株方式,夏季采用嫩枝扦插,秋、春季采用硬枝扦插,成活率可達90%以上。金葉連翹耐瘠薄、抗寒、抗旱,適應性強、病蟲害少、葉繁花艷,是優良的園林觀賞植物品種,可獨植、叢植、群植或作花籬、綠籬等。景區叢植或作花籬效果較好,近年在很多地區引種試栽。
1 繁殖
1.1 扦插
1.1.1 扦插設施和苗床。采用地拱大棚,蓋上大棚薄膜,外加遮陽網。地面扦插苗床底部鋪1層細沙,苗床寬度1.2~1.5 m,扦插基質由泥炭土與珍珠巖按照1∶1比例混合而成,攪拌均勻,并進行消毒處理[1]。
1.1.2 插穗的剪取。采用半木質化的嫩枝,通常剪取2節,長度約10 cm,保證切口平滑。扦插前用多菌靈或托布津1 000倍液基部浸泡枝條10 s,對插穗進行殺菌處理。
1.1.3 扦插方法。扦插前用生根劑浸泡,扦插深度為5 cm。扦插最好在陰天、早晨或傍晚進行。
1.1.4 插后管理。每天至少噴水2次,時間為11:00—13:00或16:00—17:00,或者采用自動控制噴霧系統,定時噴霧,1 h噴霧10 s。根據天氣情況及時調整噴霧量,一般保證棚內濕度達到80%左右。
1.1.5 煉苗處理。當穗條全部發根且60%以上發葉后,逐步除去大棚的遮陽網和薄膜進行煉苗。如果遇到高溫天氣,應及時防范。
1.2 上盆
扦插苗的根系木質化后即可移栽。科學修剪枝條和根系,注意避免傷害扦插苗根系。上盆前將苗木根系蘸上泥漿(泥漿中拌入生根粉)。上盆后及時澆透水,并進行遮陽和噴霧。1周以后進行葉面追肥,用磷酸二氫鉀1 000倍溶液,每隔3 d噴1次,以早晨和傍晚為佳[2]。
2 園林應用方式
一是扦插成活的金葉連翹小苗可用作園林綠地的地被植物成片種植,景觀效果較好,特別是在春季花色艷麗,花后發葉,葉呈金黃色。二是成叢配置金葉連翹,結合功能與鄰近建筑物及周圍其他喬木、灌木和草本交相輝映,以達到更佳的觀賞性。將金葉連翹叢植于淺色系建筑物前,或將綠色喬木作背景、將金葉連翹作前景處理,均能得到較好的景觀效果。三是金葉連翹孤植于小空間,清新雅致,如庭院一角或街頭綠化中的小游園,色彩優美,能夠有效體現色彩美感。尤其是在庭院或游園的小水景邊緣臨水種植,形成倒影,十分美觀。四是金葉連翹可以作色塊、綠籬、成片或成群栽植及條帶種植,枝條柔軟自然下垂,形成獨特的景觀,充滿生機,在景觀配色上極具感染力。金葉連翹根系發達,耐修剪,是極好的彩籬植物材料,與綠色植物相搭配可構成美麗的圖案,可廣泛應用在公共綠地、道路綠化、居住小區及街頭游園之中[3]。
3 養護管理
金葉連翹養護管理較粗放,也十分耐修剪。在園林中作色塊、模紋應用時,經修剪后枝葉新梢嫩綠鮮艷,常修常新,能夠始終保持觀賞性。金葉連翹病蟲害很少,遇到葉色腐爛時應及時修剪清理或者重修剪,可使其重新萌發生長。
4 應用前景
金葉連翹是近年來園林綠化建設中廣泛應用的品種,經過繁殖栽培試驗發現,金葉連翹適應性廣,在華東、華北均生長良好,性狀穩定,無病蟲害,喜光,耐寒,抗旱,耐瘠薄。金葉連翹繁殖容易,采用扦插繁殖,技術簡單易操作,生根率高,繁殖周期短[4]。金葉連翹先花后葉,早春滿樹黃花;花后金黃色葉片隨之抽出,可供三季觀賞。綜上所述,金葉連翹是一個適宜在園林建設中廣泛應用的優良彩葉灌木,應大力推廣應用。
5 參考文獻
[1] 任和平,吳仲秋.連翹嫩枝扦插技術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O11(17):191-197.
[2] 申浩.彩葉植物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天津農業科學,2012(2):33-34.
[3] 葉浩然,王丹,徐迎,等.金葉連翹引種栽培技術及園林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13(19):191-192.
[4] 白雅鵑,章林,陳建軍,等.金葉連翹組培快繁技術的研究[J].吉林林業科技,2006(1):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