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勤娣
摘要 分析了2017年安陽市氣候概況、典型氣象災害及其影響,評估了服務效益,并提出了氣象服務對策,包括加強組織領導和人員服務意識、保障裝備技術到位、及時聯防和指導、完善應急處置等,以期為預防氣象災害及減輕災害損失提供參考。
關鍵詞 氣象災害;服務對策;河南安陽;2017年
中圖分類號 P429;S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9-0245-02
冰雹、暴雨、大風、霧霾是安陽市2017年的典型氣候事件。與歷史同期相比,風雹災害影響較大。通過總結2017年發生的重大氣候事件以及評估造成的氣象災害,掌握其發生規律,探索服務對策,增強服務意識,加強預報預警應急體系建設,提高各種災害的預報預警能力,以期能在災害到來之前,積極做好各項防御對策,抓住有利時機,為各級地方政府領導和相關部門提供及時、準確、可靠的防災依據,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更好地服務社會,促進當地經濟發展[1-3]。
1 氣候概況
2017年安陽市氣候基本特點為氣溫偏高、降水正常、日照時數偏少。年內出現了霧霾、大風、干旱、冰雹、干熱風、暴雨等氣象災害,特別是霧霾和大風天氣對工農業生產造成了較大的影響。總體屬于較為平和的年份。
2 典型氣象災害及其影響評估
2.1 暴雨
2017年5月22日受冷空氣活動影響,安陽市出現1次強對流天氣過程,伴隨有局地大風和短時強降水,雨量分布不均,西多東少,有15個站點出現暴雨,全部位于西部地區,最大降雨量為林州臨淇(91 mm),有12個站點出現大風。此期安陽市冬小麥正處于灌漿期,作物群體較大,加之22日風速較大、持續久、范圍廣,造成安陽市冬小麥大面積倒伏。
2.2 冰雹
2017年6月19日18:24左右林州市東崗鎮出現冰雹,最大直徑為20 mm左右,一般為玉米粒大小,造成農作物和林果業受損嚴重,農業經濟損失約80萬元,林業經濟損失達41.05萬元。
2.3 冬季霧霾
經過治理,2017年霧霾天氣有所減少,但出現天數仍偏多,其中冬、秋季林州出現66 d,安陽市和安陽縣出現68 d,湯陰出現62 d,內黃出現48 d。尤其是2017年1月14日12:00至1月19日12:00啟動紅色預警,共涉及全市企業共1 353家,紅色預警期間停產1 317家,限產36家,對人們的出行和健康造成了不利影響。因此,霧霾治理攻堅戰還需繼續。
2.4 持續陰雨天氣
8月28日8:00至9月5日時8:00安陽市出現了持續降雨天氣,雨量較大的有林州五龍34 mm、茶店31 mm、臨淇32 mm、柏尖山29 mm、原康26 mm。
自8月28日開始,大部分縣(區)陸續進入陰雨天氣,夏玉米正處于灌漿期,夏大豆正處于籽粒形成期,對氣溫、光照要求較高,受連續陰雨天氣的影響,造成日照偏少、氣溫偏低,對秋季作物的后期成熟和生長造成一定的影響[4]。
2.5 大風
冬季林州出現3次大風,最大瞬時風速達19.8 m/s。春季林州出現12次大風,分別出現在3月1日、3月12日、4月11日、4月13日、4月17—21日、5月5日、5月22日、5月31日。安陽縣出現2次大風,分別出現在4月13日和5月22日。5月22日湯陰出現大風。3月1日、4月13日內黃出現大風。春季極大風速達28.9 m/s。夏季也多次出現大風天氣,林州13 d、湯陰2 d、安陽縣4 d、內黃1 d。其中,6月12日的強對流天氣造成安陽市13個站點出現大風天氣,極大風速達22.8 m/s;5月22日局地大風和短時強降水,有12個站點出現大風,造成安陽市冬小麥大面積倒伏。
3 服務效益評估
每次災害性天氣服務在收悉河南省氣象局下發的《河南省人民政府氣象災害防御及人工影響天氣指揮部關于做好災害性天氣防范工作的通知》后,立即向氣象臺及所有下轄縣(市)氣象局進行了轉發,要求各單位及早做好災害性天氣過程的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服務工作。每次過程中,市氣象臺和縣(市)氣象局通過云MAS短信平臺、國突、電視、網站、微博、微信、電話、12121、電子顯示屏、大喇叭等有效途徑對社會進行了發布,提醒相關部門和人員加強應對。加強天氣會商,每天下午組織預報員進行天氣會商,對未來72 h內的大氣演變趨勢加強分析研判。嚴密監視天氣演變,組織全市氣象臺站進行加密觀測,與省氣象臺聯網會商。局領導適時根據天氣形勢變化,多次電話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匯報雨情信息。值班預報員也通過電話及時向市城市防汛指揮部、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市民政局等部門通報了全市最新雨情信息和未來降水情況,并提示相關部門做好市區防范準備。由于提前發布了預報信息,預警效果反映良好,決策服務得到了領導的肯定,社會對公眾服務反響比較好。
4 氣象服務對策
4.1 加強組織領導,提高人員服務意識
市局及各縣局均成立了氣象服務工作領導小組和災害性天氣簽發小組,市局成立中小河流山洪地質災害非工程型措施項目建設領導小組,以加強氣象服務和山洪地質災害防治軟硬件建設。同時進一步增強業務人員的氣象服務意識。
4.2 保障裝備技術到位
整編了一套《預報方法和業務系統使用手冊》,該手冊包含安陽本地預報方法、精細化預報平臺配置和使用說明、短臨平臺使用說明、SWAN系統運行說明和山洪地質災害氣象風險業務等內容,用于加強對省局新業務平臺的學習與應用[5]。
4.3 及時聯防和指導
充分發揮太行山協作區協作聯防的優勢,與各聯防單位進行溝通、協調,確保關鍵天氣聯防到位。根據縣局的實際業務服務情況,加強對縣局的業務服務技術指導,加強對縣局預警發布、災情上報等業務服務指導。
4.4 完善應急處置
對應急值守、應急處置、預警信號發布、災情收集上報、重大突發事件等規定和工作流程,組織相關業務人員進行再學習、再消化,并通過考試檢驗學習情況,同時在工作中不斷完善相關流程、規定。
5 參考文獻
[1] 關穎慧,王彬,鄭粉莉,等.2012年我國氣象災害特征分析[J].自然災害學報,2014,23(1):24-31.
[2] 王春乙,張繼權,霍治國,等.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研究進展與展望[J].氣象學報,2015,73(1):1-19.
[3] 秦蓮霞,張慶陽,郭家康.國外氣象災害防災減災及其借鑒[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增刊1):349-354.
[4] 張朝,王品,陳一,等.1990年以來中國小麥農業氣象災害時空變化特征[J].地理學報,2013,68(11):1453-1460.
[5] 郭建平.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測技術研究進展[J].應用氣象學報,2016,27(5):62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