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現清
摘要 闡述了商水縣種植業結構現狀,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當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取得的成效,并介紹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的主要做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 種植業;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河南商水
中圖分類號 F32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9-0277-01
種植業結構調整是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也是2018年農業生產的重要任務。依照商水縣政府提出的“穩麥、減玉、增經濟”的要求,扎實推進優質小麥、優質花生、優質芝麻、優質果蔬發展,增加優質強筋專用小麥面積3 333.33 hm2,穩定玉米、花生、芝麻、大豆種植面積,在其他瓜菜種植面積不變的情況下,提升優質品牌;確保開好頭、起好步、布好局,為全年種植結構調整和農業提質增效奠定基礎,全面實現農業增收、農民增效,輻射帶動貧困戶增收,從而提早達到脫貧致富的目的。
1 商水縣種植業結構現狀
1.1 調好、調強種植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
商水縣擁有耕地面積9.27萬hm2。當前正是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新時期,調整種植業結構是大勢所趨。因此,應轉變種植業方向,提高單位面積土地收益,增加農民收入。
1.1.1 優質專用糧食生產基地。商水縣優質專用強筋小麥,由2017年的0.67萬hm2增加到2018年的1.00萬hm2。根據當地實際,重點擴大強筋優質專用小麥面積,比如新麥26、西農979、鄭麥366、鄭麥7698等品種,推廣以周麥22、周麥27、周麥28、矮抗58和百農207等為主的面條粉、饅頭粉專用中筋小麥品種,并集中連片種植。
1.1.2 優質油料產業基地。花生平均產值2.25萬元/hm2,純收入在1.5萬元/hm2以上,種植效益遠高于糧食作物。積極擴大優質花生種植面積,商水縣穩定保持著2017年的花生種植面積(1.33萬hm2),并主要推廣油用大果花生豫花9326、鄭農花7號等優良品種;芝麻由2017年的0.87萬hm2略增至1.00萬hm2,積極發展優質白芝麻生產,在原有基地規模的基礎上,集中連片,擴大規模;大豆由2017年的2.33萬hm2稍減至2.00萬hm2,重點推廣周豆12號(高油、高蛋白)、周豆23號(高產、穩產)、中黃13等優良品種。
1.1.3 壓減玉米種植規模。近年來,我國玉米收購政策大幅調整,農民種植收益受到沖擊,玉米面積穩定在5萬hm2。商水縣是全國著名的產生豬大縣,養殖基礎較好,應積極推廣以青貯1號為主的青貯玉米品種,推動牛羊飼養從籽粒飼喂向全株青貯飼喂轉變;依托益海糧油、蓮花味精等玉米加工龍頭企業,引導農民種植以豫單606為主的高賴氨酸玉米、以高油115為主的高油玉米、以浚單26為主的高淀粉玉米。
1.1.4 優質瓜果產業基地。全縣瓜菜種植面積與2017年的0.93萬hm2基本持平,但重點加強“質”的提升,加快新品種培育、引進、推廣步伐,促進品種更新換代;強化技術服務,提高生產效益,減少勞動投入[1]。本著“提檔次,創品牌,延鏈條,強支撐”的指導思想,著重發展優質桃、黃金梨、優質葡萄種植。
1.2 輻射帶動扶貧工作的快速推進
種植業結構調整是實施精準扶貧的重要舉措,可有效帶動周邊貧困戶的經濟收入,加速推進扶貧工作的進程,達到精準扶貧、徹底脫貧的目的。
1.2.1 進一步發展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推進農村土地規范有序流轉,發展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是農業生產的大趨勢,也是農民增收、減輕農業勞動強度和解放勞動力的較好方式。因此,要充分發揮好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的優勢,圍繞優質小麥、花生、芝麻和食用菌、晚秋黃梨、草莓等瓜菜做文章,突出產業扶貧。
1.2.2 搞好新型經營主體產業幫扶項目對接。發展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要積極引導更多的農戶、貧困戶加入農民、農業等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的帶動,發展特色農業,讓貧困戶通過產業幫扶、產業帶動得到實惠、見到實效,使一部分貧困戶通過產業種植脫貧。
1.2.3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引進一批大中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并積極培育本地品牌,提高商水縣農產品附加值,拉長產業鏈條;拓寬中小型企業融資渠道;加強人才和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力度,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育一批農村能人,并充分發揮他們的帶動作用;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提高貧困人員的就業機會,增加他們的收入,帶動他們擺脫貧困,最終達到致富的目的[2]。
1.2.4 因地制宜,打造扶貧新模式。要把握國家農業結構調整總體趨勢、主要農產品價格走勢、畜牧業發展態勢及部分農產品的潛在優勢,幫助種植戶與養殖戶形成對接,打造種養殖一體化發展模式,提高種、養殖戶收益;要引導種植戶以市場為導向,圍繞市場需求,組織農戶與農產品銷售、使用企業對接,以訂單式農業進行加工生產,獲得最大效益;要采取“黨建+協會+基地+貧困戶”的方式,把基層黨組織建立在產業鏈上,把貧困戶吸引到產業鏈上,通過產業幫扶積極推動全縣脫貧攻堅工作。
2 商水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取得的成效
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作為主要目標,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作為主攻方向,全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依照縣政府提出的“穩麥、減玉、增經濟”的要求,扎實推進優質小麥、優質花生、優質大豆、優質芝麻、優質果蔬發展。目前,落實了優質強筋小麥0.67萬hm2;壓減了玉米種植面積1.7萬hm2,由2017年的6.67萬hm2調減至5萬hm2;擴大優質大豆面積0.53萬hm2,由2017年的1.8萬hm2增加至2.33萬hm2;擴大優質花生面積0.53萬hm2,由2017年的0.80萬hm2增加至1.33萬hm2;擴大優質芝麻面積0.47萬hm2,由2017年的0.40萬hm2增加至0.87萬hm2。在其他瓜菜面積基本不變的情況下,提升優質品牌。完成優質強筋小麥訂單0.67萬hm2、優質花生訂單1萬hm2、優質高蛋白大豆訂單1.33萬hm2。
3 商水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主要做法
調優調強種植業結構依據是推進農業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持續提高現代農業的比重和效益。主要做法:一是提高農民科學技術水平和整體素質,通過鼓勵其參加農業廣播學校學習、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以及媒體廣泛宣傳農業科技知識等有效措施,提高廣大農民的科學技術水平和整體素質;二是充分發揮自然與區位優勢,形成種植規模,以提高土地產出效益、發展農村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減少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增加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使各類作物的分布更趨合理,更能發揮當地的資源優勢,適當集中種植,從而形成規模;三是引導特色作物和品牌作物發展,花生、大豆和芝麻是商水縣傳統種植經濟作物,不斷增加其種植面積,并使其向優質、高效方向發展,同時本著“提檔次,創品牌,延鏈條,強支撐”的指導思想,大力發展草莓、葡萄、黃金梨和無公害蔬菜等特色高效作物;另外,加快新品種培育、引進、推廣步伐,促進品種更新換代;四是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扶持龍頭企業,提高種植業產業化水平,加強對農業產業化工作的指導,制訂扶持政策,積極實施龍頭帶動戰略,發展和培育一大批農業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有效提高效益,發展優質農業、精準農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五是逐步建立種植業標準,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推行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實施農業品牌戰略,促進結構調整,促進現代農業發展[3-4]。通過實施標準化生產,顯著提高了商水縣的農產品質量和科技含量,增強了市場競爭力,為特色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促進了全縣種植業的結構調整。
4 參考文獻
[1] 張偉.河南省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的重點與改革對策[J].河南農業科學,2016,45(12):165-168.
[2] 黃祖輝.以改革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J].決策咨詢,2017(1):13-14.
[3] 山衍鵬.煙臺市種植業結構調整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8.
[4] 張鑫.對甘肅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思考[J].社科縱橫,2015,30(9):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