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彬 謝慧 丁麗遠
[摘要] 目的 將術前玻璃體內注射曲安奈德用于增生型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PDR)患者中,分析其對患者行玻璃體視網膜手術的影響。方法 對該院2016年2月—2018年5月收治的64例(64眼)PDR患者分組研究,參照組直接實施玻璃體視網膜手術,研究組術前給予玻璃體內注射曲安奈德,對兩組手術結果進行評價。結果 研究組術中并發癥出現率為12.5%,與參照組25.0%相比,明顯更低(P<0.05),兩組術中填充材料使用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手術時間為(40.15±9.54)min,與參照組(56.04±12.76)min相比,明顯更短(P<0.05);兩組治療前視力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后3個月、6個月視力與參照組相比,均明顯更高(P<0.05)。結論 術前1周于玻璃體內注射曲安奈德,可降低PDR患者玻璃體切割術難度,減少并發癥,縮短手術時間,改善患者視力,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 術前玻璃體內注射曲安奈德;增生型糖尿病性視網膜病;玻璃體視網膜手術
[中圖分類號] R779.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08(b)-0185-02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行(DR)為糖尿病最常見的一種微血管并發癥,近年來發病率在逐漸增長。其病理改變主要為視網膜微血管改變、缺血、缺氧、新血管生成,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1]。當DR發展為PDR時,會引發新生血管膜、玻璃體積血等嚴重病變,對患者視功能造成嚴重損傷。對PDR患者需及時采取玻璃體視網膜手術,才能有效控制疾病發展,盡可能挽回患者視力[2]。但玻璃體視網膜手術難度系數較高,術中容易出現玻璃體出血、視網膜未復位等嚴重并發癥。為減少并發癥,降低手術風險,該研究將術前玻璃體內注射曲安奈德用于2016年2月—2018年5月收治的64例PDR患者中,旨在觀察其對玻璃體視網膜手術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象為該院收治的增生型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共64例(64眼),以雙盲法將其分為研究組(n=32)與參照組(n=32)。研究組男19例,女13例,年齡35~71.5歲,平均(51.06±10.28)歲,糖尿病病程2~19年,平均(10.37±1.65)年。參照組男20例,女12例,年齡36~72歲,平均(51.09±10.31)歲,糖尿病病程2~20年,平均(10.39±1.68)年。將兩組資料進行比較后,發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比較意義。
1.2 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均符合WHO中糖尿病診斷標準;入院經眼底熒光血管造影、眼底彩超等檢查均確診為PDR;患者病情均處于穩定狀態,血糖控制較好;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精神疾病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者;對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手術禁忌證者。
1.3 方法
參照組直接行玻璃體切除術,入院后進行相關輔助檢查,將血糖水平、血壓水平控制在手術安全范圍內。本組所有患者手術均由同一名眼底病經驗豐富的醫師及其助手協助下完成。手術方法:術前鹽酸左氧氟沙星眼液滴術眼,4次/d,持續滴眼3 d。術前0.5 h散瞳(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行球后阻滯麻醉。由前至后對混濁的玻璃體進行切除,于玻璃體內注入4 mg/0.1 mL曲安奈德,對玻璃體皮質與視網膜表面纖維增殖膜盡量徹底清除。若出現視網膜出血現象,可對出血較嚴重的部位行眼內電凝止血。術中根據患者視網膜情況,選擇適當的材料進行填充(硅油、平衡液、惰性氣體C3F8)。填充完畢后使用可吸收線對鞏膜切口縫合處理,使用碘必舒眼膏對患眼結膜囊內進行均勻涂抹,使用無菌紗布對術眼進行包扎處理。
研究組術前1周行玻璃體內注射曲安奈德。注射前給予鹽酸左氧氟沙星眼液滴術眼,4次/d,持續滴眼3 d。注射前0.5 h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行散瞳處理。囑患者取平臥體位,常規消毒、鋪巾,行表麻,置入開瞼器,選擇1 mL微量注射器,于患者角鞏膜緣后方3.5 mm處,經睫狀體平坦位置進行垂直進針。在顯微鏡監視下在瞳孔區見到針尖后,此時可緩慢推注曲安奈德(國藥準字H53021604),劑量為4 mg/0.1 mL。將針拔出后,使用消毒棉簽對穿刺部位進行按壓,時間在10 s左右,使用碘必舒眼膏涂抹與穿刺部位,并使用無菌紗布對患者眼部進行包扎處理。術后給予普拉洛芬等抗生素眼液滴眼,積極控制炎癥反應,避免出現眼內感染。術后每日給予10 g/L阿托品眼膏涂抹患眼,避免出現瞳孔閉鎖現象,密切關注患者眼壓情況,注射1周后對患者行玻璃體切割術,操作方法與參照組一致。
1.4 觀察指標
觀察手術時間、兩組術中并發癥、填充材料使用情況,對患者進行3~6個月隨訪,觀察其視力變化。
1.5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以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術中并發癥情況
研究組術中并發癥出現率為12.5%,與參照組25.0%相比,明顯更低(P<0.05),兩組術中填充材料使用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手術時間、治療前后視力變化分析
研究組手術時間為(40.15±9.54)min,與參照組(56.04±12.76)min相比,明顯更短(P<0.05);兩組治療前視力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后3個月、6個月視力與參照組相比,均明顯更高(P<0.05)。見表2。
3 討論
PDR近年來發病率不斷增長,對患者視功能造成嚴重影響,成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臨床對PDR患者主要采用玻璃體切割的方法進行治療,直接而有效。但由于眼內增生膜內的心血管管壁質量較差,受手術操作接觸容易出血,會增加手術難度,引發一系列并發癥,影響預后[3]。為減少手術并發癥,降低手術操作難度,目前臨床多使用玻璃體內注射抗VEGF藥物,可減少纖維增生與視網膜粘連現象,使新生血管消退,進而達到減少出血、降低手術難度的目的[4]。但抗VEGF藥物較為昂貴,在基層醫院使用具有局限性,需選擇其他價格實惠的藥物達到降低手術難度的作用。
曲安奈德為長效腎上腺皮質激素,其作用為減輕機體炎癥反應,對毛細血管通透性進行維持,提升血-房水屏障的穩定性,對纖維蛋白滲出現象進行抑制,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活性進行抑制,進而阻止新血管生成[5]。孫麗珍等[6]研究表示,將曲安奈德注射于玻璃體內可有效發揮出抗VEGF的效果,可減少玻璃體切割術中出血現象,提升手術效果。該次研究中,研究組出血率與參照組相比更低。此外術前玻璃體內注射曲安奈德,可促使少數增生膜松解,利于術中徹底清除玻璃體皮質,避免術中因難以剝離增生膜與視網膜進而造成醫源性裂孔,降低手術風險[7]。術中使用不同材質的填充物,也可對疾病發展進行有效控制。若術中無明顯出血或視網膜破裂現象,可選擇平衡液進行填充,出現部分出血等現象可選擇C3F8填充,若出血、視網膜破裂情況較為嚴重,可選擇硅油進行填充,可起到頂壓、封閉裂孔的效果。
該次研究中,對患者術前玻璃體注射曲安奈德,患者出血、醫源性裂孔出現率明顯降低,術后視力恢復更為明顯。提示術前玻璃體內注射曲安奈德用于PDR患者中可有效降低玻璃體切割術難度,減少術中并發癥,提升手術療效,促進患者視力快速恢復,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朱文魁.增生型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術前玻璃體內注射曲安奈德的價值[J].眼科新進展,2016,36(4):359-361.
[2] 孫佑波,孫中勝,王興嶺.玻璃體視網膜手術聯合曲安奈德治療增生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J].中華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2010,32(7):515-517.
[3] 訾世莉,楊安懷.術前注射曲安奈德聯合25G微創玻璃體視網膜手術治療PDR[J].國際眼科雜志,2017,17(5):865-868.
[4] 趙憲孟,郭玉強,韓二營,等.玻璃體切除聯合半量曲安奈德玻璃體內注射治療增生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J].中華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2015,37(2):121-124.
[5] 許立帥,劉東敬,蘭長駿,等.玻璃體切除聯合曲安奈德治療增生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J].國際眼科雜志,2010,10(12):2346-2347.
[6] 孫麗珍,倪志軍,滕玉明,等.玻璃體切除術中應用曲安奈德治療增生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J].中華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2011,33(11):866-867.
[7] 曾志成,尹海紅,彭清華.玻璃體內注射曲安奈德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及其并發癥[J].國際眼科雜志,2010,10(10):1926-1929.
(收稿日期:2018-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