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贇 上海市徐匯區衛生事業管理發展中心
自2006年開始,我國開始建設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將區域內來自醫院、基層衛生機構的相關醫療數據都進行整理,建立一個以個人為中心的電子健康檔案庫,主要包括處方、各類報告、相關保健等信息。到現在,已經有了十多年的不斷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標志性的成果。一是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和總體框架,建設了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的指導意見“46312”工程,發布“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一期數據總體框架;二是制定了一系列的衛生標準和相關信息的互聯互通,目前已經制定了277項醫療衛生信息標準,還將公民身份證號碼作為標識使得醫療衛生的數據與公安、教育、民政等部門的信息互聯互通,總計覆蓋了約14億人口的范圍;三是提升了衛生信息化基礎能力建設,現在,我國約有70%的省份、一半的地市、30%的區縣都啟動了衛生信息化平臺建設,國家衛生計生委還啟動了十省互聯互通項目,上海、北京、湖南、湖北、江蘇、浙江、福建、重慶、內蒙古、遼寧十個省級平臺都已經開始共享大數據。根據數據統計,目前我國大約有50%的委屬醫院,44%的省屬醫院和37%的市屬醫院也已經開始了對醫院信息平臺的建設。前期的這些醫療信息化建設為將來大力發展醫療衛生大數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將來對醫療衛生大數據應用技術的探索提供了先例。
2015年起,國家還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為醫療在大數據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國務院和國家衛生計生委等相關部門頒布了相關的指導性文件,大力發展醫療在大數據相關產業,加大對醫療在大數據應用技術的研究力度,推動醫療衛生服務模式的轉變,促進我國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提高。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結合目前大數據的產業基礎,以及未來國際上對大數據技術在醫療應用的趨勢,我國對大數據技術在醫療主要就是這幾個突破的方向和重點:
一是大數據互聯互通技術,主要包括搭建對不同層級、不同區域的醫療衛生信息的互聯互通的開放架構,可以適應不同的醫療信息系統的接口,提高信息共享的效率;二是大數據整合管理技術,主要就是對數據進行語義關聯,基于病人身份建立統一的索引、疾病代碼等,還可以實現對數據的補充,避免以前數據的質量低下、沒有統一的標準規范的問題,如此一來,整理好的數據也可以被第三方平臺進行利用,提高數據的利用水平;三是大數據分析檢索技術,就是基于臨床數據、健康數據庫等建立一個融合的知識圖譜,通過醫療影像分析技術對其進行利用,幫助臨床判斷;四是大數據集成應用技術,包括醫療質量控制管理技術、疾病經濟負擔分析評價技術、個性化智能健康服務推薦技術等,將這些技術進行集成應用,可以綜合實現其作用,開發出相關的軟件產品;五是大數據隱私保護及安全風控技術,主要就是增加對大數據技術在醫療運用中的隱私保護,患者的相關信息都儲存在大數據庫中,必須對數據庫進行訪問限制利用隱私保護技術,構建出一個基于多方安全計算的數據保護體系。
除了對相關技術進行重點突破,還要從建設研發平臺、提高創新能力、促進成果轉化、培育優秀人才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全面建立起一套基于大數據的醫療體系,形成完善的產業系統,從而全方位地推進我國大數據技術在醫療領域的發展。
建立起一個大數據技術的醫療應用創新的研發平臺,促進對大數據的互聯互通技術、整合管理技術、分析檢索技術、集成應用技術、隱私保護及安全風控技術的研究,對這些技術的研究盡可能多的投入資金和支持,從而使我國目前大數據技術在醫療領域有所突破和發展,提高技術的應用水平。
推動行業領先企業與科研單位的合作,利用科學技術的導向作用,為未來行業的發展指明方向。當面對重大的技術難點時,科研單位也可以與相關行業協同合作,對技術瓶頸進行攻克。科研單位還可以以醫療行業目前具體的需求為導向,對相關的核心技術進行創新,對相關的產品進行研發,開啟全新的大數據的技術模式。
充分利用高校、研究機構和相關企業的資源,培育起一批專門研究大數據應用技術的相關人才,為大數據運用到醫療領域中提供源源不斷動力。國家可以對相關的人才培育頒發一定的政策,吸引各類優秀人才,從而可以建立起多支相關的研究團隊,加大研究,努力創新,提升我國大數據在醫療上應用技術的水平。
隨著信息化時代化的到來,建立起一個大數據庫是大勢所趨,可以方便檢索,整合信息,互聯互通,但是我國目前的大數據應用技術發展還不太成熟,仍然有一些技術要對其進行重點突破,希望本文提出的相關政策建議能夠有所啟示,在將來建立起全國范圍的大數據的就醫療平臺,更好地服務于患者、醫療衛生人員和政府決策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