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聽雨 李彬
近年來,因為“娘炮”問題前來就診的青少年人數不斷攀升,不少家庭飽受困擾。有人認為“網紅娘炮”究竟只是多元文化的體現,是個人自由;也有人認為“陰柔之風”是審美病態的體現,它不應該成為“社會流行色”。那么,這一現象背后折射的是什么心理問題?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看待“娘炮”之風?
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青少年早期干預專家副主任醫師王奕權也接診過多起青少年對于自己的性別界定存疑而前來咨詢的案例。“這類現象以初中生居多,由于心理發育還沒有完全成熟,但又很在意他人的看法,因此很容易受到外界影響而改變自己。”王奕權認為出現此類情況,一般有兩種原因:一是因為跟風。看周圍的人都在關注,就覺得一定是好的,會主動去搜索這些“潮流”。久而久之,講話、穿著也會不自覺地向其靠攏;二是由于孩子本身的不自信。青少年往往自尊心比較強,當覺得自己不善于社交、無法融入集體時,部分孩子會為了消除自己的社交困境,獲得大家的認可,而逼著自己去關注、了解并且模仿網上受到追捧的一些形象。
其實,“網紅”并非近兩年興起的新生產物。網絡紅人的概念自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興盛之初就開始萌芽,發展至今已有近20年的進化變遷史,它給予了更多草根平民展現自我優勢特長的通道。《2016中國網紅經濟白皮書》一項調查統計顯示,“網紅”人數目前已超過100萬。
并不是網絡上的所有信息都可以向青少年無條件敞開。雖然不少“網紅”的年紀也只有十四五歲,但他們的背后有一個社會化的運作團隊,所以他們代表的并不是一個十四五歲青少年該有的形象,他們所傳遞的信息也不能全盤輸出給青少年。
這一問題必須引起重視。一個是社會引導,網絡信息應該經過篩選后傳播。而另一方面,家庭教養的缺失也可能導致青少年“走偏”。

王奕權認為家庭難辭其咎:“家長需要給孩子應有的關注,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保持好孩子學習、生活的比重,對他們的行為進行適當調整。”王奕權表示,應該用更加積極的方式去調整青少年的認知。比如,可以讓男孩子做一些競技類的體育訓練,增強他們的肌肉、力量,鍛煉他們的意志品格。目前社會包容度增加,對于穿著扮相沒有絕對的標準,如果是符合自身審美需求且個人不反感的行為模式,家長也不要強制打壓,否則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