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勇
促進人口流動與加速市民化體制改革,人口的勞動力從創業就業機會少和收入水平低的農業和農村,轉移到創業就業機會多和收入水平高的非農業和城市,勞動力要素配置改善,與不轉移相比。就會形成國民經濟“多得”的產出。
比如一個勞動力在農村從事農業,年收入為1萬元,而到城市中務工可以獲得3萬元收入,其差額2萬元就是新增的國民收入。發展中國家在其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為什么有強勁的增長動力,主要源于此。中國也不可能例外。
提高居民收入促進人口流動。需要深化和加速戶籍制度的改革,形成能夠市民化的進入機制,緩解和消除農民青年人口出農村進城,老年出城市回農村的逆城市化。
促進農民工市民化的過程,其實質是城鎮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戶籍的轉換是形式,服務的無差別分享是實質。對于當前我國已經具備的公共服務項目,比如義務教育、計劃生育、職業教育以及就業培訓等,應率先實現同等無差別對待。與城鎮戶籍緊密相關的低保、廉租房及經濟適用房等,也要逐步全面覆蓋已符合相應條件的農民工,通過逐步增加、完善農民工的公共服務項目,最終達到消除戶籍差別待遇、農民工市民化的目標。
最首要的是盡快改革和放開戶籍,實行城鄉無差別的戶籍管理體制。積極推進戶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放開中等城市、地級市及其他建制鎮的戶口遷移政策、完善大城市現行的戶口遷移制度。消除公民在不同居住地購車、購房、教育、醫療、社保等諸方面的城鄉及地域戶籍方面的歧視。城鎮幼兒、義務、職業和高等教育,煤氣、自來水、公交等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只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有國籍的合法人口,都享有平等獲得服務的權利,政府有公平提供服務的義務。
另外,從教育、醫療、住房、社保等方面實行城鎮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政策。
首先,農民工輸入地政府要將其隨遷子女的教育納入當地教育發展規劃和財政保障范疇,確保農民工子女享受遷入地教育資源的權利。其次是,合理調整城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保障農民工切實享受便利、安全、公益的醫療衛生服務。落實招工單位的主體責任,保障農民工的職業健康權益。然后,將農民工住房納入輸入地政府的城鎮住房保障規劃,并將在城鎮穩定就業的農民工納入公共租賃住房供應范圍。最后,建立并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與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與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的轉移銜接制度,真正實現農民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以及失業保險的全部連接。
擴大農民工在輸入地的社會保障覆蓋面,爭取在“十三五”規劃期間實現全面覆蓋。進行改革的方向,我認為應當是以身份證替代戶籍本,進行以身份證信息為準的常住居住地登記。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身份證及居住地登記管理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制度,實現公民身份和權利的平等。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要嚴防一些地方政府,加上各種積分落戶的條件。這種落戶的條件越多,使進入城市越高比例的人口越是長期不能市民化。可能使中央政府本意為加快推進市民化的城市化進程的系列措施。變成一紙空文。許多學者總是抱怨各種各樣的大城市問題,總是希望人口流入城鎮和中小城市,然而,如果從數據實事求是地計算,過去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來源是城市化,特別是大城市化過程的推進
編輯:糜豐mifeng109@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