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
一種團隊氣氛,其實是在扼殺員工創造力。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你在全神貫注地思考一份琢磨了很久的方案,忽然一個靈感閃過,大腦立刻開啟了“思如泉涌”模式,結果卻被各種討論、會議打斷。雖然加班到晚上12點,“打撈”了一堆想法的“尸骸”,但一些關鍵想法再也找不回來了。
這種辦公室里常見的矛盾,被稱為“協同過度”。它是指個人工作需要的安靜環境與團隊合作需要的討論氛圍,產生了沖突。特別是一些需要深度思考的工作,哪怕幾分鐘的打擾,都會大大降低思考的質量。
協同工作是件好事,但成本更高。人是天生的“單任務系統”,很多研究表明,同時處理多重任務的總完成時間和質量,明顯低于完成一項任務再繼續下一項的“單任務模式”。
典型的例子是,在創意設計、程序開發、產品研發一類的知識服務行業,員工經常加班并不僅是因為工作多時間緊,而是白天常常要應付會議等各種協同性的日常事務,只有下班后,才能不受打擾地工作一段時間。
更糟糕的是,一些極其復雜或者創新的工作,需要員工進入深度工作的“心流(Mental flow)”狀態中。如果管理者的管理能力達到了一定水準,團隊作業的效果完全可以超過明星員工的單兵作戰。但現實是,大部分的協同工作狀態,不過是員工做給管理者看的樣子。
有一個辦公室里的規律:能力弱的員工,往往更喜歡做那些簡單但顯眼的工作,整天在領導面前忙來忙去;只有能力強的員工,才敢于做那些看不出是思考還是發呆的深度工作。
大部分團隊中,那些熱衷于與別人協作的員工,跟那些工作業績最好的核心員工,通常是兩拔人。但領導常常更喜歡那些邏輯表達能力很強,卻沒有太多新想法的下屬,而不是那些擅長思考的員工。
其實,對于管理者而言,從團隊合作的管理幻覺中走出來,回歸工作常識,才是坐穩自己位置的第一步。
管理者應該明白,如果自己的管理能力沒有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團隊合作的結果就有很大的偶然性,雖有可能碰出個大想法,但更多時候,大部分人都是濫竽充數。還不如以一兩個能深度思考的“獨行俠”式員工為核心建立工作流,反而能確保出業績。
要保護核心員工深度工作的權利,有一家公司的規定值得推廣:當員工上班戴那種很大的降噪耳機工作時,就說明他此時不能被打擾,凡是找他聊工作的,請稍等;如果員工只是戴普通的耳塞,就明說自己只是想聽聽音樂,歡迎隨時溝通。
另一個方法是把團隊從部門的規模再細分到兩三個人的小組,權力下放,同時兼顧小范圍溝通和個人獨立工作,就像亞馬遜的貝佐斯所說的:“午餐點了超過2個披薩,說明團隊規模太大了。”
知識經濟時代,很多工作越來越具有創新性和挑戰性,只有深度工作,進入“心流”狀態,才能解決這些高度復雜的問題。
編輯:蔣虹霞jhx549@foxmaj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