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垣諭

青汁是什么味道?在日本一檔綜藝節目的隨機街訪中,路人的回答五花八門,但大部分答案都指向一個詞:難喝。
負面評價意味著市場萎靡嗎?恰恰相反,近20年來,青汁市場一直保持著增長。到了2018年,它在日本的市場規模突破了1000億日元,成為日本食品消費中一道亮眼的風景。
可別小看了其貌不揚的青汁,它在20世紀末從日本九州火到日本全國,如今仍然受到男女老少的追捧,甚至變成潮流、走出了日本國門。那么問題來了,青汁是如何適應近20年來市場的不斷變化,變成一個長壽產品的?
“好多年沒喝過青汁了,畢竟我不喜歡難喝的東西。不過,我決定重新擁抱它.補補身子。”一位20多歲的青年介紹完由頭后,擺出了令人詫異的架勢——他把20份青汁飲料濃縮成1份,并準備一飲而盡……這是一位常駐YouTube的搞怪網紅上傳的視頻,他憑借挑戰濃縮青汁的勇氣和傻氣,最終收獲了300萬次播放量。
視頻中的青汁并不是為了搞怪而生的,它原本是意外誕生的救濟品,當時連產品都稱不上。1943年,一位名叫遠藤仁郎的醫生將果蔬邊角料榨成汁,做成了受病人歡迎的補給品。遠藤能將這種帶著土腥臭的難喝液體成功普及給病人,一是因為方便食用、攜帶,二是由于當時經濟環境不景氣,人們普遍營養攝入不足,青汁相對較高的營養價值能滿足人們對健康的需求。
直到1978年,食品公司Q'sai才將青汁變為產品。那時,Q'sai創始人長谷川大病初愈,其主治醫生恰好是遠藤,遠藤便向他推薦了青汁,稱它利于身體恢復。隨著服用期間身體轉好,長谷川越發中意青汁。重回商場后,他便帶頭將青汁產品化,并推向當地(日本九州)超市。
九州是吃貨的天堂,熊本馬肉、佐賀牛肉、鹿兒島黑豬肉……人們熱衷于開發能強烈刺激味蕾的食物,而強調健康的功能性食品成了市場空白。青汁從市場空白切入,在包裝設計上打出“健康”概念,并以蔬菜攝入不足人群為目標——上架后很快在九州暢銷。
接下來的8年里,Q'sai牌青汁的熱度從未衰減,這讓長谷川動了擴張的心思。為打開全國市場,長谷川召集人馬做了一支電視廣告。而這支廣告不僅決定了Q'sai擴張的命運,也成了廣為人知的經典案例。
20世紀90年代的食品廣告,清一色地在味覺上做文章,長谷川則請來經常扮演壞人的明星八名信夫打廣告,想以“喝了美味的青汁,壞人也會變好人”的另類腦洞與其他廣告競爭。但問題在于,青汁這玩意兒根本不美味,連八名信夫這個大老爺們兒喝下后也面露難色。職業演員都演不出美味感,還怎么搞?八名信夫臨時起意。把臺詞改為:“好難喝……再來一杯!”將廣告的主旨變為“即便難喝,也阻擋不了人們對健康產品的追求”。
八名信夫不僅在拍攝現場成功救火,還為廣告打造了內在和外在的兩種反差:首先是用反差手法來強調飲料功能的創意臺詞;其次,對比其他飲料品類的廣告,Q'sai牌青汁是唯一一個說自己難喝的異類。所以,廣告特色鮮明,一經播出立馬走紅,并為Q'sai打開了全國市場。

Q'sai一戰成名后,大大小小的青汁品牌隨之出現,這番熱鬧還令青汁這一新品類傳到了日本綜藝節目制作方的耳朵里。他們抓住青汁外觀和口味上近似“黑暗料理”的特點,將之作為整蠱道具,讓青汁成了綜藝節目懲罰游戲環節的常客。青汁這一品類則借機進一步擴大了知名度。
青汁憑借以上鮮明的特色從20世紀末火到了21世紀初,然而隨著市場上開始出現大量功能性飲料,來自外部的競爭壓力逐漸增大。事實上,消費者也更青睞屬性豐富、能帶來新玩法和新刺激的產品。對比起來。青汁只有“難喝”“健康”兩個標簽,稍顯單薄。與此同時,Q'sai和其他品牌的青汁同質化嚴重,也促使青汁品牌們不得不進化。
第—步。開發新形態、新口味的青汁產品;
第二步。豐富青汁的功效和產品元素;
第三步,作為新食材制造新美食,向個性化方向發展。
話說回來,那位YouTube搞怪網紅喝下的濃縮青汁,其實是已經改良過的速溶青汁。這種速溶青汁是由Q'sai帶頭邁出的產品進化第一步。
Q'sai為了匹配都市生活的快節奏,將袋裝液體青汁改良為小包速溶粉末,并將甘藍葉作為原材料,相比袋裝的液體青汁,其口感和味道有所提升。此外,部分品牌還在此基礎上配備了蜂蜜等各類調味包,令青汁的口味豐富起來。
單純改良產品口味雖然奏效,但沒有給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邁出進化第二步的,是一個成立于2015年的日本食品企業FABIUS。它一開始就聚焦30歲左右的年輕女性將其作為目標受眾,在青汁的保健功能基礎上進行豐富和完善,推出了含有水果酵素的青汁產品。并花大價錢在全渠道營銷上,充分發揮素食的優勢,將青汁包裝為美容減肥產品。于是,FABlUS的產品一經推出便搶盡了風頭,其總裁三崎優太甚至被媒體喚作“青汁王子”。
FABIUS聚焦某一受眾群體并圍繞他們制作產品的思路,啟發了其他青汁品牌。它們效仿FABIUS的做法,瞄準敢于嘗試新品的年輕人,陸續推出富含維生素、乳酸菌,甚至是巧克力味的青汁產品。有人干脆駐扎富人區,開起小作坊,為個別顧客量身定制符合他們口味的青汁產品。
其他食材與青汁的結合,讓青汁的標簽和形態越發豐富,在這樣的趨勢下,青汁的食用門檻不斷降低,并漸漸發展為類似抹茶的食品元素,展現出極強的可塑性。
因此。到了進化第三步,日本大眾參與進來,共同推動了青汁市場的發展。有人拿青汁作為新食材,制造新美食,比如配合面包食用的青汁醬;有人把青汁粉做成漿,包裹食物,扔在油鍋里炸成天婦羅;而當你在居酒屋吃上一小會兒時,也能點上一杯綠色透亮的青汁酒;對那些想要快速補足營養的都市白領,有企業推出了青汁藥丸……
花樣不斷的玩法讓青汁在日本人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地刷著存在感,不僅影響到了旅日游客,還啟發了一批中國企業。例如.中國市場上已經出現了螞蟻農場等青汁品牌;而在一些便利店里,甚至有飲料品牌活用青汁元素,將改良過的青汁與牛奶混合,制成了冷藏的風味飲品。
如果給飲料產品畫一根起跑線,難喝又難看的青汁絕對是落后起跑線最遠的那個。但是,青汁卻把這種劣勢在營銷中變為差異化優勢,并牢牢抓住健康的剛需,緊隨市場潮流,聚焦消費能力強的受眾進行了產品迭代,讓人心服口服地干了這杯難喝的飲料。
編輯:梁玉龍heart56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