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俊鵬,劉 渠
(貴州產業技術發展研究院,貴州 貴陽 550000)
互聯網醫療,是互聯網與醫療行業的融合,其包括了以互聯網為載體和技術手段的尋醫診療、健康保健、專科服務、生物技術、醫藥電商、醫生服務、醫療信息化、醫療健康硬件、醫療綜合服務多種形式的健康醫療服務[1]。
互聯網醫療,代表了醫療行業新的發展方向,有利于解決中國醫療資源不平衡和人們日益增加的健康醫療需求之間的矛盾,是衛生部積極引導和支持的醫療發展模式。
互聯網的核心價值在于提高信息交換的效率、降低成本及實現數字化,因此,互聯網醫療的三大基礎功能是優化就醫流程、改善醫療供求關系及醫療數據聚合。
優化就醫流程上,基于互聯網即時通信、在線社交及網上貿易的應用,針對患者、醫生、醫院這一三角關系上產生的痛點,從咨詢、問診、預約、掛號、分診、診療、購藥等實現全流程互聯網化,從而解決就醫流程長、醫療效率低下、患者滿意度差等問題。
改善醫療供求關系上,針對當前國內分級診療不完善、醫療資源嚴重分配失衡、“超級醫院”虹吸效應等問題,互聯網醫療可以有效利用閑置醫療資源,完善醫療體系的分級和轉診制度。
醫療數據聚合上,基于互聯網的數字化、共享化、云端化的特點,互聯網醫療可以有效完成醫療大數據積累,從而進一步為互聯網醫療邁向健康大數據、智能醫療方向奠定基礎[2]。
我國互聯網醫療服務行業經歷了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一個漫長探索期,從早期的健康科普到健康咨詢、個人健康服務,再到可移動穿戴設備的問世,在慢病管理及康復管理方面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將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提升到新的高度。
在醫改政策和信息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等推動下,我國互聯網醫療市場雖然目前面臨政策、經濟、社會、技術等因素的影響,但依然保持高速增長態勢,一批具有創新性、有代表性、未來可增長性企業成長為行業翹楚,持續煥發新的動能和活力,不斷進行轉型嘗試和創新,為國內互聯網醫療健康領域的發展提供一定借鑒。
醫療、醫藥、醫保的“三醫”問題關乎國計民生,政府正在力推的新醫改需要互聯網參與產生積極作用,同時為了進一步推動互聯網醫療的健康發展,國家相關政策規劃及時跟進[3]。2017年5月9日,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辦公廳發放了《關于征求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和關于推進互聯網醫療服務發展的意見(征求意見)意見的函》,進一步為互聯網醫院的規范管理及發展指明方向。2015年7月,國務院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文件中對“互聯網+醫療”做出明確說明,并對移動醫療、遠程醫療、互聯網診療、互聯網健康服務、醫療數據共享和醫療大數據平臺等給出具體指導意見。此外,相關部門還出臺一系列政策,包括醫師多點執業、對藥品生產企業全面實施藥品監管、社會辦醫、推進分級診療、醫養結合等,都對互聯網醫療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經濟新常態下,雖然經濟增速放緩,但巨大的經濟體量仍使之處于世界前列,這無疑為互聯網醫療在內的各行各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2016年我國衛生支出已經超過4.6萬億,占GDP的比重為6.2%,增長迅速[4]。而與之相比,發達國家醫療費用支出GDP占比保持在兩位數區間,其中美國最高,老齡化社會日本超過了11%。我國未來醫療支出會持續大幅度增加,在國民經濟不斷增長同時,中央與各級政府設立了專項資金扶持鼓勵互聯網醫療事業的發展。
隨著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健康管理意識逐漸增強;老齡化、慢性病以及疾病譜轉變,使得人們的就醫需求日趨增大;自然環境逐步惡化,由環境因素引起的疾病將逐漸增多。這些因素促進互聯網醫療行業的快速發展。
3.3.1 人口老齡化
人口結構上,從20世紀末,我國正式邁入老齡社會。截至2016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達2.3億,占人口的16.7%,居世界首位,預計2035年60歲以上人口總數將急增到4.18億,占總人口比例將達29%[5]。老齡化是世界性問題,而我國的老齡化伴有“速度快、高齡化、失能化、空巢化、慢性病化”等新特征。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實行“醫養分離”的養老模式,引發了醫養服務資源供給不足、整體配置不平衡等問題,給個人、家庭及社會造成巨大的負擔。在深度老齡化的巨大壓力之下,我國政府提出“醫養融合”新模式,期待通過醫療與養老的深度融合,利用“互聯網+”技術扭轉我國醫養服務不足的現象。
3.3.2 慢性病人口增加
慢性病已成為中國百姓健康第一殺手,我國現有確診慢性病人2.6億人,每年以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為首的慢性病,致死人數占據所有死亡人數的85%,我國已經進入慢性病的高負擔期[6]。當前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公眾健康管理意識逐漸增強,深刻認識到對于慢性病的醫治除了接受專業治療外,更需要長期進行健康監測與健康管理。而互聯網醫療的方便性、內容豐富性滿足了患者對了解發病原因、治療原理、預后注意事項等需求,同時患者可利用移動終端將日常生活中監測到的血壓、血糖、體重、心率等健康數據實時傳輸到平臺,醫生對此進行監測與分析,積極做到遠程監護、慢病隨訪、康復護理,提供方便、快捷的個性化醫療服務,不斷地創新慢病管理模式。
3.3.3 居民消費心理和習慣
我國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導致“看病難、看病貴”。人們習慣去大醫院看病,基層醫療機構診療人次增長慢于平均的醫院水平,造成大醫院人滿為患、基層衛生機構卻門庭冷落的“倒金字塔”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大醫院不想放、基層不愿接、百姓不信任、信息不共享”。解決這個問題的治本之策就是合理配置醫療資源,使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并建立分級診療體系,使醫療資源發揮最佳的效能[7]。隨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將為我國分級診療體系的建立提供有力的支撐。
當前中國移動互聯網建設已經實現了3G、4G網絡覆蓋,并前瞻性地對5G網絡進行研發。移動互聯網下,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設備作為互聯網醫療重要的硬件載體,在全民中得到高度普及。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31億,手機網民規模達6.95億,占95.1%,比2015年底增長了5%。快速興起的移動互聯網和高度普及的智能手機為醫療資源流動和個性化需求提供了可能,為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提供了技術基礎。除移動互聯網外,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智能可穿戴設備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醫療的跨界融合將進一步整合醫療資源和擴大醫療服務覆蓋力,改善醫療衛生服務效率和質量,驅動互聯網醫療快速成長。
我國互聯網醫療服務企業整體發展處于勢頭猛但盈利難的局面,互聯網醫療行業目前仍然普遍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8],企業同樣還在摸索階段。盡管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龐大、發展前景普遍看好,部分老牌互聯網醫療服務企業仍遲遲沒有找到穩定合理的盈利模式,持續虧損造成資金緊張、業務架構的頻繁動蕩和大幅裁員。多數互聯網醫療服務企業2016年凈利潤出現負增長,成本支出高于營收,收入增長沒有達到年初計劃預期。很多公司從患者需求切入,如提供掛號、問診等服務,將其轉化為購藥行為,但患者需求的轉化率都極低,用戶黏性不高,大部分購藥行為還是通過醫療機構、實體藥店等渠道完成。
互聯網醫療服務應該針對需求人群的個體差異,融合文化、技術、產品、服務等,衍生出互聯網醫療多維度、多角度的服務形式和新的發展機會。同時,應當向更加注重患者參與的方向發展,并逐漸實現傳統醫療服務的轉型升級。互聯網醫療要實現良性的生態發展,找到準確的市場切入點,提供符合患者需求、貼近醫療本質的服務及產品才是關鍵要素。
從目前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情況來看,醫療數據依舊不夠開放,數據共享落地困難。數據不共享,信息不流通嚴重限制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發展,用戶健康數據無法實現其真正的價值。資源不均衡、信息不對稱是催生互聯網醫療的核心,應充分發揮大數據與云計算的作用。每天醫療機構都會產生大量的關于患者健康狀況和治療情況的數據,基于醫療大數據的分析,對患者的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整合,有利于醫生將病人的癥狀與龐大的患者數據庫進行比對,識別患者特點,從而更快地做出準確診斷,合理分配和應用,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降低醫療成本,同時還能更好地推動臨床醫學的發展以及藥品的研發。
互聯網醫療企業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早期的掛號、在線咨詢服務及網絡問診的基本診療模式,應該發揮互聯網技術的特點,使互聯網醫療服務模式更加多元化,包括在線問診、智能醫療、網絡醫院、醫藥電商等多種商業模式,繼續有效支持醫療行業的供給側改革。
有鮮明技術驅動特色的基因、人工智能、影像云計算和電子病歷云計算等多領域技術也應該不斷與醫療領域跨界融合,使醫療健康理念不斷發展變化,互聯網醫療服務企業通過持續加大研發創新力度,積極探索新業態、開拓新模式、研發新產品、開發新技術,使企業的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從而在研發、技術、商業模式、機制等方面持續保持領先優勢,成為互聯網醫療領域的創新主體。實現互聯網醫療服務企業的新興技術與新服務模式如萬花筒多彩綻放,快速滲透到醫療各個環節。
[1]文丹楓.互聯網+醫療: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醫療健康革命[M].北京:北京經濟出版社,2016.
[2]孫愉婷,周立業.“互聯網+”背景下我國移動醫療的機遇與挑戰[J].衛生軟科學,2017(1):27-30.
[3]宮曉冬.中國互聯網醫療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4]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2015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6.
[5]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2016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7.
[6]傅華,李洋,彭偉霞,等.轉變思維模式積極應對我國慢性病“井噴”的挑戰[J].復旦學報(醫學版),2012(4):331-334.
[7]付強.促進分級診療模式建立的策略選擇[J].中國衛生經濟,2015(2):28-31.
[8]郭薇,薛瀾.互聯網醫療的現實定位與未來發展[J].探索,2016(6):14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