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斌 ,張鈺釧,張鄭武文
(1.西華師范大學 計算機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2.西華師范大學 數學與信息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3.西華師范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
伴隨著互聯網產品數量的指數級增長,網絡技術在各行業內的應用范圍不斷延伸,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領域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原本作為公眾私人空間核心環節的網絡安全,逐漸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互聯網與生俱來的開放性和自由性,使得用戶數據被侵犯與被破壞成為難以根治的痼疾。當前,網絡詐騙、病毒入侵等安全事件頻發,網絡犯罪、信息泄露和帶有民族主義色彩的網絡戰爭等“非武力對抗性”問題愈加顯現[1]。網絡安全水平的滯后與不對稱,已是制約國民生產生活、國家安全及地區穩定的重要因素,成為公共治理領域關注的重要議題。
根據國際標準化組織的釋義,“網絡系統的硬件、軟件及其系統中的數據受到保護,不因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網絡服務不中斷”即為網絡安全[2]。但在網絡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網絡行為已經不再是個別行為,而是應被置于社會行為、國家行為乃至國際行為的維度中進行研討,應當通過網絡安全立法、網絡服務監管,網民信息實名等多種手段,實現對網絡數據和網民行為的監督與管理。
“新四大發明”的出現,尤其是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及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網絡技術的普及與發展,導致公眾在受益于科技紅利的同時,面臨的安全風險也更加深刻、廣泛和多元。網絡犯罪擁有隱蔽性能高、破案取證難、社會危害大、涉及范圍廣等特點。此外,黑客攻擊、網絡詐騙、個人隱私泄露、網絡謠言、網絡暴力等安全問題,不僅對公眾日常生活造成困擾,還會對國家安全、地區穩定和社會和諧等造成重大影響。在網絡犯罪猖獗、安全問題頻發、國際形勢嚴峻的今天,積極探索網絡安全治理策略,采取網絡安全治理措施,實現互聯網行業的良性、穩定發展勢在必行。
十八大以來,在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已然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絡大國”。如何實現從“大國”到“強國”的過渡,進而更好地適應國家轉型發展戰略,成為亟待黨和政府思考和解決的命題。2014年2月27日,中共中央成立了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習近平首次提出了建設“網絡強國”的戰略目標,對國家網絡安全與信息化發展進行總體布局,統籌政各方面協調發展,共同推動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向前邁進。隨后在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中,更是提出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加快信息化基礎服務建設的構想。2016年,習近平發表了著名的“4·19”講話,再次對建設網絡強國戰略作出具體部署。
自2014年11月首次網絡安全宣傳周活動啟動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法律、規章和政策文件。例如《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戰略》詳細闡述了我國在網絡安全和網絡空間發展方面的立場,也明確指出了中國在未來數年內的具體戰略與任務。再如《網絡空間國際合作戰略》則提出同全世界一道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態度。2017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正式實施,這是我國第一部全面規范網絡空間安全管理方面問題的基礎性法律,也標志著我國網絡安全及信息化進入全新階段。緊隨其后的網絡實名制,從法律層面上對網民言行進行規范,公安部也在不斷強化網絡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事實證明,在黨中央的正確引導下,我國公民的網絡安全與信息化意識正在逐步提升。
4.1.1 網絡安全治理環境日趨復雜
在網絡技術的支持下,社會公眾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更加多元,但網絡的涉及領域越廣,隨之而來的網絡安全問題也越多。近年來,移動終端設備用戶數量持續增長,而針對移動設備的攻擊方式也更加新穎;網絡基礎設施面向任何用戶提供服務,正是這種方式給信息系統留下了諸多安全隱患;人工智能、工業化物聯網迅速發展,信息技術和操作技術融合的方式,使得網絡安全環境更加脆弱;云技術的發展使得企業自身對數據并無完全主導權,而將網絡安全移交給服務提供商,一旦服務提供商受到攻擊,企業數據也會遭殃。
4.1.2 網絡安全法律體系仍待完善
雖然我國已經頒布了一系列法律,初步形成網絡安全法律體系,但其中很多法律針對面過廣,或者在有些領域還沒有具體的可實施文件,部分法律法規屬于部門立法或地方立法,缺乏統籌,很難適應網絡安全治理的特點和規律。
4.1.3 網絡安全治理能力還需加強
目前,我國政府在互聯網監督和管理上還存在諸多“盲點”,使得網絡犯罪有機可乘。在網絡犯罪的偵破過程中,需要電子取證設備支持,而一些行政部門因資金不足而難以購買,因而拉低破案效率;另外,大部分網絡犯罪都依托較強的計算機技術,這就要求網絡警察同時具備相應的警務能力與過硬的專業素養,但事實上我國網警整體素養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4.1.4 網絡安全人才培育投入不足
隨著網絡安全的受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網絡安全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然而國家及社會對網絡安全從業人員的培養力度不夠。《2017年上半年互聯網安全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上半年,我國網絡安全人才總需求量超過70萬人,而我國高等教育培養的信息安全人才僅有3萬余人,遠遠無法滿足行業要求。此外,我國相關行業的信息安全人才還將以每年1.5萬人的速度遞增,預計到2020年時,網絡安全人才需求量將增長到140萬,人才缺口與斷檔的出現難以避免。
4.1.5 國際網絡安全治理交流缺乏
綜觀國際,發達國家對網絡安全治理重視程度較高,已經形成較為完善的信息安全體系。我國應該通過國際交流,學習寶貴的治理經驗,再結合我國國情進行布局。同時,由于網絡犯罪跨國性的特點,我國必須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網絡安全事務的處理,全面塑造我國在國際網絡治理領域的話語權和主導權。
4.2.1 因勢利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
研究發現,我國現行法律主要適用于網民行為的約束、對網絡服務提供商行為的規定、對網絡犯罪的處罰、對個人和國家信息安全的保護以及網絡安全基礎建設等方面。在基本法律之上,還應逐步完善各個領域的法律法規,掃清“死角”。在法律實施過程中,決策層還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修訂,避免出現與網絡社會發展脫節,甚至產生許多網絡安全治理盲點的情況。
4.2.2 加強交流,學習國際先進治理經驗
我國應積極參與國際網絡安全事務的處理,加強國際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借鑒已成熟的網絡安全治理體系,汲取其中的精華部分,并結合我國實際國情進行完善。通過國際事務的處理,不斷提高我國網絡安全綜合國力,真正實現從網絡大國到網絡強國的轉變。
4.2.3 加大投入,搭建網絡安全人才梯隊
近年來,國內網絡安全領域開始活躍,政府部門在推動高校網絡安全學科建設的同時,還應該鼓勵以往活躍在地下的“白帽子”積極參與到網絡安全建設隊伍中來,加強高校、社會與政府之間的溝通交流,聯合組織網絡安全學習,加大對網絡安全比賽的支持力度,促進網絡安全事業和諧健康發展。
在國內外互聯網環境愈加復雜的今天,實行網絡安全治理是一項必要、緊迫且持久的任務。現階段,我國在該領域中還存在法律體系不夠完善、治理能力不夠強大、人才梯隊缺口明顯、國際交流嚴重不足等問題。在參考眾多文獻的基礎上,筆者發現我國網絡安全治理在十余年前就已經發軔,但真正受到重視是從近兩年開始。網絡安全既是關乎每位公民的私事,也是影響國家建設的大事。在推進網絡強國建設的進程中,既需要國家加強內部建設與對外溝通,同時也有賴于每位公民的積極參與和有效互動。
[參考文獻]
[1]廖丹子.“多元性”非傳統安全威脅:網絡安全挑戰與治[J].國際安全研究,2014(3):25-39,156-157.
[2]李思維.淺談計算機網絡安全影響因素及防范措施[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