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華
摘要:蘇州,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聽說被選派到蘇大參加 2018國培項目學習,我歡欣雀躍,并對此行充滿了期待。
關鍵詞:蘇州;歷史文化
蘇州·那人
九月初,便接到了培訓班班主任胡紅敏老師的電話,她用標準的普通話、柔和的聲音、準確的表述,通知我加入班級 QQ群,了解班級訓前動態。此后,每天不間斷地會接收到來自班級百名同學的消息:學員信息、訂票方法、車次統計、到站時間、接站安排……班主任胡老師對同學們的提問不厭其煩,有問必答。所有工作都是那么地妥帖、細致,還沒有到訓,我就已經深深體會到了培訓者的嚴謹、認真、負責、細致。 9月 20日,蘇州北站,一行 25人,陸續匯集在出站口。我們沒有初來乍到的惶恐。因為,胡班早就在班級群里告知:接站的師傅在出站口等您們!當我們看到師傅舉著的“蘇州大學初中語文班”的牌子笑瞇瞇地站在那兒時,我們瞬間有了找到家的感覺!……謝謝您!班主任胡老師!謝謝您!所有為本次培訓做出犧牲和貢獻的培訓者!是您們,讓我們感受到了蘇州大學教育培訓工作者的實在與嚴謹!
9月 22日,吃過晚飯,我們一行四人出蘇大北門,去相門城墻城樓觀景,走走停停,不覺路途之遠近。回首,看見一中年男子挽著一白發婦人健步走來,我冒昧地走過去問:“媽媽,請問沿這個方向走下去,還有多遠才能到達終點,然后返回呀?”媽媽停下腳步,打量著我,似乎明白了我外來者的身份,她面上含笑,用比較流利的普通話向我介紹了此去多遠后會有一個公園,到公園就可以回頭,大約還有十分鐘路程……我問的,我沒有問的,媽媽都很耐心、很詳盡地為我講解了。旁邊那位儒雅的男子,大約是她孝順的兒子吧,也是滿臉含笑,適時的替母親補述著什么。謝過媽媽,我們走走停停又是好久,正陶醉于美麗的城樓夜色,忽見前面,那位媽媽正朝著我們走來,她指著一處地方對我們說:看吧,這就是公園了,你們到了這里,可以選擇坐船夜游運河(她還向我們介紹了游河時間、票價、返回地點),也可以從此返回……我感動震驚于媽媽的熱心和好心,忙不迭地連說謝謝!……謝謝您!素昧平生的媽媽!您,讓我感受到了蘇州人的善良與熱情!
蘇州·那景
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生態園林。這是蘇州符號。對蘇州的最初印象,似乎緣于唐代張繼《楓橋夜泊》中的一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讓人入境、動情。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聲有色。碰巧,我們也在秋天與蘇州結緣;剛好,我們宿在姑蘇飯店。這讓原本對蘇州很陌生的我竟然莫名地產生了一份熟悉感。
22日晚飯后,我們去了相門。古城墻靜默在運河水道里,無聲訴說著姑蘇 2500年的厚重歷史。城墻上爬滿的藤蔓,角落里看似無意,實則有心栽種的綠植和花草,顯露著蘇州園林建筑的獨特風格,匠心獨具卻典雅樸素。城墻外,護城河水緩緩流著,不湍急、不洶涌,只是靜靜的、深深地流著……
23日下午下了課,我們沒去大學食堂吃晚飯,相約直奔平江歷史文化街。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是蘇州古城的縮影。彼此連接的高矮城墻,星羅棋布的河道,大大小小的橋梁,深深淺淺的街巷,參天茂盛的古樹,間或一個公館,再或一個牌坊……重樓華宇、殿閣回廊與園林勝景交相輝映,園藝綠化和庭院小品相映成趣。所有建筑都是因地制宜,看上去卻又相得益彰,清雅宜人。
蘇州·那文化
步行在平江歷史文化街,古樸典雅的文化風撲面而來。店鋪外的草行篆隸楷或刻或寫,令人忍不住駐足品味;店鋪里五彩的絲綢織品,讓人忍不住親近端詳;清麗婉轉的評彈和古老唱機里的唱腔遙相呼應,將人帶進了一個久遠的年代。蘇繡、旗袍、香扇、琵琶……這些,是古城蘇州的文化符號。
穿行于老姑蘇城區,城河橫貫東西,縱貫南北。沿城河兩岸三步一弄、五步一巷,寬寬窄窄、或長或短。百姓房屋沿城河兩岸林林立立、高低錯落。深深院墻連接起首尾兩端,只在某處開個院門,透個棱窗,間或有三二簇園林綠植突出棱窗舒張開來……這不禁讓人聯想起“庭院深深幾時許”的詩句,卻毫無半點飄零落寞之感,又讓人聯想起“一枝紅杏出墻來”的詩句,感受到生命不可遏制的蓬勃與盎然。有一二稚童于庭院樓臺上隨樂而舞自我陶醉,有三五老人手執蒲扇散坐于河邊話叨家常,有七八壯男于酒肆茶鋪推杯交盞相談甚歡……偶有來往車輛悄然而過(蘇州市民出行多騎電瓶車,無噪音無尾氣污染)。鬧中有靜,靜中含情。這次第,怎一個美字了得?
蘇州是百園之城,素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之美譽。因了葉圣陶先生的《蘇州園林》,蘇州園林藝術為大家所熟知,在此不述。
后記
蘇州,是江南水鄉最具代表性的地方之一。煙雨江南是許多人魂牽夢縈的地方,她牽動著我們的情思,連接著過去和未來。最后,我想用《江南》作為本文的結尾:
風到這里就是粘,粘住過客的思念;
雨到這里纏成線,纏著我們留戀人世間;
你在身邊就是緣,緣分寫在三生石上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