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火明 福建工業學校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中職院校的重要課程,通過該門課程的開設,能夠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提升學生的計算機技能,為學生未來更好地適應工作崗位做好基礎。中職院校的招生范圍比較廣,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區,學習水平也各不相同,甚至學生與學生之間有較大的差距,因此合理運用分層教學法,有效開展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就顯得十分有必要。
分層次教學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和成績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層次進行授課的一種模式,在學生分層的基礎上進行相應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教學評價的分層,使得教師能夠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推動教學效率的有效提升。
首先,應當注重匹配策略優先原則的應用。在分層教學中,教師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合理的分析,確保所制定的教學計劃能夠與學生的具體學習水平相符合,同時在進行任務布置的時候也應當與學生的實際層次相符合,合理進行難度的設計。其次,要注重主體性原則的運用。在分層教學中,教師要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和積極性。最后,要注重激勵性原則的運用。在分層教學中,教師要制定有效的激勵制度,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激勵措施,有效激發學生的潛力,使得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激勵下更好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來,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感受到喜悅感與成就感,提升自身對計算機應用基礎學習的興趣。
在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教師要想有效采用分層次教學法,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效率,就要做好課堂設計和規劃,使得分層教學能夠起到良好的作用。具體來說,在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采用分層次教學法的具體對策總結如下: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師要對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和成績進行全面地了解與考核,結合班級總人數對學生進行合理地分組。比如,可以根據學生的成績將全部學生分為三個層次,即A、B、C層次,A層次是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B層次是學習成績普通的學生、C層次是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在分好層次以后,教師可以為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選取一位組長,主要負責該層次學生的日常事物,比如進行紀律的管理、談論交流會的組織以及各種教學活動的策劃等等。這樣學生就能夠在相應的層次中進行知識的有效學習,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足夠的交流和學習空間,而且能夠推動學生之間相互合作與探究,促進學生團隊意識的有效提升,這對于提升學習的整體效果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由于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同,學習能力也不同,所以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建立分層化的教學目標。可以在第一步學生分層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目標的制定,針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相對應的教學目標,并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這樣才能夠推動學生更好地達成目標,提升學習效果。同時,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讓學生實現自身從低層到高層的轉化和過度,不斷提升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增強學習的有效性。
這一步是分層教學的關鍵,教師在做好學生和教學目標分層以后,就要開始進行教學過程分層了,要確保教學過程能夠得到合理地分層,推動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比如教師在針對于A層次學生教學的時候,應當將重點放在難點和重點知識的講解上,可以適當縮減基礎知識的講解時間,推動學生更好地學習。在針對于B層次學生教學的時候,就應當將重點放在普通知識的講解上,采用精細化講解與粗略講解相結合的形式。而針對于C層次學生教學的時候,就要將重點放在基礎知識的講解上,并采用精細化講解的形式,這樣才能夠使得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打好基本功。如此才能夠更好地縮小三個層次學生之間的差距,推動學生更好地提升學習效果。
在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分層教學中,教師應當做好教學評價,使得教學評價能夠符合每一層次的學生,采用分層次化的評價模式,推動評價發揮應有的作用。比如,教師在針對于A層次學生評價的時候,應當將競爭意識作為主要的評價標準,引導學生對學習進行競爭,激發競爭意識,以便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針對于B層次學生評價的時候,要將鼓勵作為主要的評價手段,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針對于C層次學生評價的時候,應當將表揚作為主要評價手段,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推動學生更好地參與學習。
在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采用分層次教學模式是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也是推動學生更好學習的重要手段,因此該課程的教師應當做好合理的分析,有效進行分層教學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