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鵬 陜西服裝工程學院
儒家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幾千年的傳承和發展,有著豐富的理論價值和深度內涵,為我國人類文明的促進,文化的傳承,民族的特性養成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價值觀的塑造和輸出也深深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尤其是大學生在“三觀”養成和德育重塑方面起著關鍵的作用,儒家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選擇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通過歷史的傳承,積淀了厚重的意蘊和古樸的哲學思想,在中華人類文明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儒家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出了新的挑戰,大學生通過儒家文化的洗禮,在思想道德教育、政治理論素養等方面體現著鮮明的時代特征。
儒家文化作為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對我國歷史的發展和世界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仁義禮智信”通過儒家文化的調節,緩和社會矛盾、增進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和諧共生,通過儒家文化的道德約束,做人誠信,樂于助人等觀念將培育大學生獨立,自主,慎獨,自強等特性。
“仁義禮智信”是儒家文化的倫理思想,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觀念,“仁”是核心,“仁者愛人”“仁”是美譽和德譽的結合,團結奉獻,是當代儒家文化的集中體現,“義禮智信”四德配合“仁”的實施,成為指導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新的方向。
儒家文化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儒家文化對大學生成長成材有著積極的導向作用,同時,儒家文化通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不斷地傳承,創新。對于文化的進一步發展,起到了連接作用。
儒家文化闡釋的仁愛思想在深刻的影響著大學生行為處事原則,能夠與人為善,與己為善,在個人和集體相作用的過程中,如何把握尺度,找尋和諧的平衡點,自省、慎獨,這些優良的品格和人性光輝的閃光點通過儒家文化得以倡導,在培育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方面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講誠信,明義利;用儒家文化抵制當下浮躁的社會和多元的意識形態的不良影響,培養大學生健康向上的價值觀念。
大學生在學習大學生活過程中不僅僅是學習文化知識,專業技能,更多是培養一種獨立的思維方式和看待世界理解世界甚至是改造世界的獨特視角,健全的品格是一個合格大學生的“精致名片”,儒家文化因材施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夠給大學生全新的認知思維和角度,通過儒家文化結合自身日常學習生活,反省自律,提高人生境界,塑造健全人格,將大學生單一的成長方式轉變成為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
“百善孝為先”中國傳統文化中,無論是對待家庭還是國家,都提倡孝道,儒家文化更是將“孝”是儒家文化的重要道德規范,子女對父母要“孝”,人民對國家要忠誠,“孝”和“慈”的大愛思想在當今社會中依舊有著極強的示范和教化作用,熱愛祖國,孝敬父母,這不僅僅是一種文明的社會規范和道德準繩,更是大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國家榮譽感,以及提高整個社會道德水準,國家進步有著深遠的意義。
儒家文化的發展和應用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緊密的關系,儒家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實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運用儒家文化的開展,也為儒家文化提供了新的路徑和平臺。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大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主旋律,高校思政工作者應將儒家文化引入到課程教學過程中,通過課堂主渠道,傳播到學生群體當中去,大學生經過儒家文化課堂教學的學習能夠獲得新的啟迪,將相對刻板陳舊的思政內容進行改革,達到與時俱進的效果,儒家文化融入到大學生的思政課堂當中,不僅是一個創新之舉,更是實踐之需。
高校思政工作者有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和義務,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和方向的把握需要高校一批杰出的思政工作者牽頭,進行課題研究、教學創新、理論學習、實踐總結;高校思政工作者應該通過講座,微課,會議探討等方式,加強儒家文化的學習和思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大膽應用于實踐,努力尋找新的融合可行性的突破點和方案,力求做到將儒家文化的精華思想滲透到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方面面。
新媒體的高效運用給大學生思政工作提供了更好的實踐平臺,將儒家文化搭載新媒體的快車不僅僅可以傳播范圍更廣,更迅速,更有效,在新媒體背景下的儒家文化能夠衍生出更多有有影響力的實質內容。發揮大學校園網,微博公眾平臺,校園微信公眾號,論壇等網絡媒介功能,將儒家文化適當性趣味化,生活化,開展大學生儒家文化主題社團活動。將儒家文化在大學學習生活中生根落地,營造儒家文化校園氛圍,提高大學生對儒家文化的學習,認知和精神領會,將大學生群體和個體共生和諧發展。
儒家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能一時解決,在儒家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高效工作者不斷地努力積累經驗尋求創新,鞏固已取得的成果,探析新的融入方式,使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疇中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力量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