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地球的力”教學設計案例2(初中)"/>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陶昌宏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物理室 北京 100080)
本人作為北京市特級教師到西部進行支教活動,為當地初二(1)班學生上了一節現場課,當地部分教師進行觀摩.圖1,圖2是現場課的照片.

圖1 學生在聽講

圖2 上課照片
按照本刊第十期的文章《核心素養理念下物理教學設計的探索與實踐》中的體例,現將“來自地球的力”初中現場課所做的教學設計,呈現給讀者,僅供參考,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1)本節課是一節物理概念課.“來自地球的力”——滬科版教材.一般都稱為重力的一節課.重力是認識力的基礎,認識力和運動關系的基礎,認識相互作用的基礎.
(2)本節課采用講授與探究性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3)確定重力的方向進行新的嘗試.
(1)恩格斯曾說: “單憑觀察所得到的經驗,是絕不能充分證明必然性的.但是必然性的證明是在人類的活動中,在實驗中,在勞動中” (馬克斯恩格斯選集第三卷P550)這段話告訴我們,單憑觀察不能證明必然性.如果教學中連組織學生進行觀察都沒有,則很難建構概念、認識規律.活動、實驗、勞動是獲得知識的方法和源泉.
(2)恩格斯曾說: “我們大家都同意,不論在自然科學或歷史科學的領域中,都必須從既有的事實出發,因而在自然科學中必須從物質的各種實在形式和運動形式出發;因此,在理論自然科學中也不能虛構一些聯系放到事實中去,而是要從事實中發現這些聯系.并且在發現了之后,要盡可能地用經驗去證明”(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P470).這段話告訴我們,研究問題,認識規律,都必須從事實出發,在事實中發現聯系、找到因果關系,在實踐中應用,并給予解釋和證明.
(3) 2011年版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中提出,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具有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保持探索科學的興趣與熱情,在認識自然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能獨立思考、敢于質疑、尊重事實、勇于創新.
課程標注中, 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使學生逐步養成獨立思考、敢于質疑、尊重事實的習慣,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 《物理教學的基本特征》教學理論模型,其核心內容:“物理教學要堅持以創設問題情境為切入點,以觀察實驗(事實)為基礎,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為核心,以提升學生探究能力為重點的基本特征.” 教學理論模型啟發我們在物理教學中,要將其中的 “情景、實驗、思維、探究”等關鍵詞所表達的內容,進行有效的設計、進行有機的聯系,提升探究能力.
(情況說明: 《物理教學的基本特征》教學理論模型在物理教學雜志已做過連載)
本節課學習“來自地球的力”是初中學生認識“力”的概念的基礎,認識力學中常見的3種力,重力、彈力和摩擦力的基礎,初步形成力的作用效果的基礎,初步形成力和運動關系的基礎.是聯系自然現象,聯系生活實際,聯系生產實際很好的內容.嘗試對一些自然現象、生活現象、生產現象做出解釋.
(情況說明:上課之前向當地教師進行咨詢,了解初二學生的一些基本情況.根據多年課堂教學實踐經驗,對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做了如下預判和預設)
(1)學生剛剛經歷幾個月物理課程的學習,對物質的形態、運動形式、聲現象、光現象等初步學習了一些科學描述方法.學生樸實、活躍、好動、積極熱情,學習效果在當地是比較好的.
學生對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有初步嘗試和實踐,對測量力的大小有了一些初步經驗,但實驗動手操作能力薄弱.
(2)學生對自然現象、生活現象關注的比較少,對自然現象的描述和解釋生活現象的能力較弱,學生動手實驗的規范性有待于培養.
(3)學生缺乏設計實驗探究方案的意識和能力,進行實驗探究時會出現操作不規范,目的不明確,動作不協調等情況.實驗探究時比較難控制一些.如果學生實驗探究不順利,可按預案采取其他方式.
本節課主要采用講授與探究性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探究重力與物體質量之間的關系.
(1)知道重力的產生,認識重力就在身邊;掌握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嘗試用重力、重心概念解釋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現象.
(2)通過具體的實驗現象,觀察力的作用效果;
通過具體的實驗現象,為建立重力概念提供判斷依據;
通過實驗探究得出重力與質量成正比的結論,知道比值的大小;
通過重力方向的確定使學生體會研究方法,知道重力在生活中的應用;
通過重心的學習,使學生看到重心概念是制定交通法規的科學依據;
體驗身體的平衡,使學生覺得學物理有用、學物理有趣;
通過實驗探究重力與質量的關系,培養學生探索的興趣.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建立重力概念.
難點:實驗探究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1)主要器材: 彈簧測力計、鉤碼、鐵架臺、細繩、小球、動力小車、重錘、鋼叉等.
(2)利用上述器材完成學生的分組實驗和教師的演示實驗.
教學流程圖如圖3所示.

圖3 教學流程圖
環節一:演示現象 提供判斷依據
開始上課,與學生互動,做3個活動.
活動1:學生觀察繩拴小球所做的圓運動,如圖4所示,并演示松開手后,小球飛出去了.讓學生形成印象,做圓運動的小球,如果不拉著它,就飛出去了.

圖4 繩拴小球圓周運動示意圖
活動2:學生觀察繩拴小車所做的圓運動,如圖5所示,并演示繩不拉著小車,小車跑出去了.讓學生形成印象,做圓運動的小車,如果不拉著它,就跑出去了.

圖5 繩拴小車做圓運動
活動3:老師和學生手拉手做游戲,如圖6所示,讓學生談親身感受,若不使勁拉著就摔倒了,讓學生形成體驗,做圓運動的人,如果不拉著就會摔倒.
通過演示與活動,使學生形成初步印象:
做圓運動的小球,如果繩不拉著它,就飛出去了;
做圓運動的小車,如果繩不拉著它,就跑出去了;
做圓運動的學生,若不使勁拉著,就摔倒了.

圖6 學生體驗
展示圖片:天宮二號升空,如圖7所示.

圖7 天宮二號升空
模擬視頻播放:天宮二號在空中作圓運動,如圖8所示 .

圖8 視頻播放
提出問題:
看到這幅圖,你想到了什么?
讓學生產生聯想,天宮二號做圓運動 也得拉著它,如果不拉著它,它就會飛走了,什么力拉著它呢?
追問,做出這個判斷的依據是什么?
看到事實,根據事實做出邏輯推理,這是物理學的思考.希望同學們逐步學會這樣的思考.
若學生回答順利,一定要鼓勵學生:你們物理能夠學得非常好! 將來有可能成為物理學家呢!
上面的教學環節培養學生以事實為依據的證據意識.
環節二:美麗傳說 引出重力
展示圖片:如圖9所示.

圖9 牛頓傳說
17世紀,英國倫敦發生瘟疫,牛頓從劍橋大學回到家鄉,繼續他的研究.有一天,他在蘋果樹下思考問題,突然一個蘋果落下來,牛頓想,蘋果下落,是地球向下拉蘋果,那么,地球拉蘋果的力與地球拉月亮,以及太陽拉地球的力是不是同一種力呢?為此,牛頓做了深入的研究,最后得出結論: 宇宙間的一切物體都是互相吸引的.
后來人們將牛頓家鄉的蘋果樹移植到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大門旁邊,牛頓當年就住在這所房子里學習和研究,如圖10所示.

圖10 牛頓舊居
我們把地球對地球表面處物體的引力叫重力.請同學們舉出物體受重力的實例.
展示圖片: 如圖11和圖12所示.

圖11 飛流直下三千尺

圖12 奧運舉重冠軍龍清泉
環節三:確定思路 實驗探究
同學們,關于重力你想研究什么?
作為一個力,有3個要素需要了解: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重力的大小,你想怎樣研究?
出示兩個物體:一支筆和一本書,質量不一樣,請同學們感受一下它們受到的重力.質量不同,所受重力不同.
生活經驗告訴我們: 重力與質量有關系.重力與質量到底有什么關系呢?
實驗探究重力與物體質量的關系.
介紹實驗器材,請同學設計實驗方案.
分組實驗: 改變質量m,測出重力G,將數據填入書中的表格.
演示實驗: 全班同學觀察實驗現象.
結論:重力與質量的比值是一個常數.
物體所受的重力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G=mg,g=9.8 N/kg常數的意義:質量是1 kg的物體受到的重力為9.8 N.
這個常數你一輩子都忘不了了,它很有意義.
環節四:啟發思維 確定重力方向
你想怎樣確定重力的方向?組織學生討論如何確定重力方向.
學生會想到用不同的方法,如利用自由下落物體的方法等.
如何記錄物體的運動方向呢?
演示重垂線.沿著繩向下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這個方向叫“豎直向下”(與水平方向垂直).
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
展示圖片:如圖13所示, 工人師傅用這個重垂線檢查墻是否豎直.

圖13 重垂線檢查
演示實驗,如圖14所示,體會重力方向,強化認知:重力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圖14 演示實驗
環節五:重心概念及應用
重心:重力的作用點.
形象的說明: 我們的頭部受重力,腳部受重力, 人體各部分均受重力.
尺子各部分均受重力, 畫出尺子受的重力怎么畫?尺子作為一個整體,為研究問題方便,將尺子各部分所受的重力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叫重心.
質量分布均勻,外型規則的物體重心在幾何中心處.重心可以在物體之外,如圖15(d)所示.

圖15 物體重心位置示意圖
畫受力圖時,重力就畫在重心處.
同學們:我站久了,就想坐一會兒,坐下重心降低了;坐累了,就想躺一兒會,躺下重心更低了.
重心越低越舒服,重心越低越穩定.
演示:鋼叉的平衡,如圖16所示,這個結構重心就比較低了,重心低,穩定性就好.請一名學生將鋼叉翻過來放在支架上,結果很不穩定,很難實現平衡.

圖16 鋼叉的平衡
學生活動:體驗增大穩定程度的方法,如圖17所示.

圖17 學生活動
全體起立,學生兩腳分開站立,左右搖晃身體,比較穩定;一只腳站立,穩定程度大大降低.
請同學們思考: 載貨汽車所裝的貨物高度有限制,為什么?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安全法規定:重型、中型載貨汽車,半掛車載物,高度從地面起不得超過4 m,載運集裝箱的車輛不得超過4.2 m.
這個規定的依據是物理學原理,根據重心的概念做出的.
如圖18和圖19所示的超高的載貨汽車,行駛是非常危險的.

圖18 超高載貨汽車(一)

圖19 超高載貨汽車(二)
增大物體穩定程度的方法:
(1)降低重心;(2)增大支撐面.
環節六:應用結論解決問題
練習1:如圖20所示,分別畫出木塊所受重力的示意圖.學生做完后,進行展示,然后做出示范.若有時間做練習2.

圖20 練習1題圖

環節七:課堂小結
(1)想一想,這節課,你的最大收獲是什么?
(2)如何得到重力與物體質量的關系?
(3)請同學想一想、說一說,比值g=9.8 N/kg的含義.
這節課的板書設計如圖21所示.
美麗的傳說: 宇宙間的一切物體都是互相吸引的——牛頓

圖21 板書設計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關于重力:你想研究什么?怎樣研究?
1.重力的大小:探究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重力與質量成正比.
2.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
3.重心: 重力的作用點.
練習:1,2
(1)課內評價: 課上完成練習1、練習2.
(2)課外評價:
1)請你設計一個利用重力知識解決家庭生活問題的實例.
2)完成本節書中的練習.
(1)本節課比較順利地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課上學生始終處于良好的學習狀態.
物理學具有大氣、基礎、普適、實用、親切、簡潔之美! 我盡力做了.心里挺高興,挺舒服的!
(2)課后的研討活動中,當地教研室的教師和骨干教師給予本節課很高的評價.
諸如,陶老師在課堂上的笑容我一輩子也忘不了;陶老師的提問很有藝術性;
不僅獲取知識,體驗方法,而且重理、重證據,物理課不枯燥了;陶老師的課從有限到無限,從天上到地上,非常經典,開局就顯得氣勢如宏!
(3)由于組織學生討論確定重力方向的環節,用的時間長了,做課堂小結時,沒有時間讓學生進行表達.
(4)3個活動作為課的引入,感覺比較好,一方面,學生感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實驗( 事實)與邏輯推理相結合”是物理學重要的方法,在今后的課上,仍堅定這個做法.
(5)課堂上,學生對現象進行描述的能力比較薄弱,很多同學對于頭腦中想象出來的情境很難用語言表達清楚,因此,在加強聯系實際的教學中,要從學會描述現象開始進行培養.
(6)本節課的板書設計比較好,但重點的內容沒能夠采用不同顏色的筆.教學語言還比較親切,學生一直都很高興.
教學設計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