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范凌志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青木
23日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外商投資法(草案)第一次提請審議。草案從四個方面加強對外商投資合法權益的保護,強調保護投資者的知識產權,受到各界關注。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國友23日對《環球時報》表示,過去中國主要通過購買和“市場換技術”實現技術轉讓,一些外資可能擔心被“強制要求技術轉讓”,而外商投資法(草案)則可從法律層面消除外資企業的所謂擔心。
司法部部長傅政華在做草案說明時指出,加強對外商投資合法權益保護的第一個措施就是加強對外商投資企業的產權保護。國家依法保護外國投資者和外商投資企業的知識產權,鼓勵基于自愿原則和商業規則開展技術合作,技術合作條件由投資各方協商確定,不得利用行政手段強制轉讓技術。此外,草案還規定強化對涉及外商投資規范性文件制定的約束;促使地方政府守約踐諾,嚴格履行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諾和依法訂立的各類合同;同時完善外商投資企業投訴維權機制。這部草案同時也對如何管理外商投資作出規定,包括落實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等。
美國彭博社23日報道說,該草案將保護海外投資者的知識產權,鼓勵自愿技術轉讓并禁止采用強迫手段進行技術轉讓。法新社則稱,新的法律將代替現行的有關外商投資的三部法律,將簡化現行規則、防止強制技術轉讓。該報道稱,此舉是中國加強對經濟支持的一個信號。
此前,歐美國家針對“中國強迫企業進行技術轉讓”的指責不時出現。19日,歐盟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第二次申訴,以反對中國系統性強迫歐洲“轉讓敏感技術和高科技”。德國財經雜志Heise23日對此表示,這是歐盟用法律武器解決與中國的糾紛。歐盟曾于今年6月首次向WTO指責中國對中外合資企業的技術轉讓規定,認為這違反世貿組織的規則。19日的申訴則主要針對電動汽車和生物技術等領域,控訴力度有所加強。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國友23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中國以前的技術轉讓方式主要是購買和“市場換技術”,根據商務部公布的數據,中國去年花費近300億美元購買外商的知識產權。宋國友說,“市場換技術”則是指外商希望投資并獲得市場時,雙方可能要在行政規章的框架下、在協商的前提下討論技術轉讓的可能性,這是以前比較常見的一種方式。
宋國友告訴《環球時報》,“市場換技術”確實沒有強制性,中國絕對不存在強制外商技術轉移的情況,“中國人從來不做‘小偷也不做‘強盜,這是一種交易性的轉移”。他指出,一些外資可能擔心,在中國成立合資企業后,會被強制要求技術轉讓,而外商投資法(草案)則讓這些企業所謂的擔心在法律層面得到排除。他說:“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進一步彰顯我國將對外資知識產權提供更大的保護力度。”宋國友認為,該草案事實上也是中國對世界的一個承諾,說明中國在加快內部改革,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針對歐盟在WTO對中國的申訴,德國《明鏡》周刊23日表示,依照WTO有關爭端解決的規定,控告方應先與被控方進行磋商,如果在60天內未達成和解性解決方案,控告方可以要求WTO的爭端解決小組進行裁決。德國財經網則說,由于WTO本身沒有任何執行能力,它其實是一只“沒有牙的老虎”。
德國柏林中國問題學者夫羅里揚·盧佩23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近日美國也指責中國強迫西方國家技術轉讓,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在人工智能、電動車以及5G技術等領域已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讓西方國家擔心。他認為,中國在市場開放和保護知識產權等領域做得越來越好,完全可以與歐盟協商解決分歧。▲
環球時報2018-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