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雪
中圖分類號:D41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8)9-058-01
摘要 如何運用精準扶貧戰略思想,與時俱進地統籌規劃救助范圍、救助內容和救助方法,實現困難群體早日脫貧,是當前企業基層工會組織亟需思考和解決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 工會 精準幫扶 企業
一、正確定位工會困難群體幫扶工作
(一)開展困難群體幫扶工作是工會組織的基本職責
作為職工利益的維護者和代表者,把工會建成困難職工群眾的“娘家”,為困難職工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既是黨的殷切期望,也是職工群眾的強烈期待,更是工會組織肩負的基本職責和神圣責任。同時,做好困難群體幫扶工作,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護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進一步穩定職工隊伍,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推進社會的和諧進步。
(二)落實精準扶貧戰略思想是確保困難職工幫扶工作實效的關鍵
精準扶貧是針對以往粗放式扶貧而提出的一種精準到人到戶的新的扶貧模式,是從業務工作到具體工作的轉變。“投錢”容易,“扶貧”難,“精準扶貧”更難。困難職工家家情況不同,戶戶原因相異,只有牢抓“精準”二字,改變以往單一的“輸血”幫扶方式,從以往發放慰問金、助學金、送溫暖等常規動作,變為因人施助、分類施助,才能達到應保盡保、應幫盡幫、徹底脫貧的目的和效果。
二、客觀認識困難職工致困原因及企業幫扶現狀
(一)困難人群類別復雜居住分散
從困難群體類別看,不僅有在職職工,更有大量的退休、內部退養、有償解除勞動關系人員、遺屬等人群,且大部分分布在礦區服務系統。從困難群體年齡段看,從20歲80歲,均有分布,并以50歲以上人群居多。從居住地來看,困難群體部分居住在企業所屬礦區,但仍有大量困難群體在原籍生活,分布在我國的大江南北。
(二)致困原因多為遭遇家庭變故
常見的情況有本人或家庭成員殘疾、患有重大疾病、子女就學等,從而導致經濟上的困難。其中,因病致貧致困的困難群體占據了相當大比例。同樣以西咸綜合服務處為例,因病因殘致困的占比66%,因子女上學致困的占比23%,同時因病因殘及子女上學致困的占比11%。
(三)目前的幫扶措施脫貧目標感不強
目前的幫扶措施主要是在節日期間開展困難群體送溫暖活動,金秋時節開展困難群體助學活動,分時段開展困難群體幫扶資金發放工作等。同時,構建了“救+助”模式。但總體來說,幫扶措施比較傳統,主要以金錢物質幫扶、應急幫扶為主,缺少對國家和政府扶貧政策系統深入的研究和運用,缺少對困難職工所需所盼的深入了解,缺少對困難群體的心理疏導和思維引領。
三、聚集精準幫扶重點推動困難群體脫貧
(一)識別精準,確保幫扶工作公平公正
做好精準識別,一是必須把握“幫扶不是福利”、“扶貧不扶懶”等原則,確保幫扶對象真實準確,扶真貧、真扶貧,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使企業有限的幫扶資源發揮最大的作用。二是通過詳細認真地分析致困原因,精準識別出制約困難群體解困脫困的瓶頸問題,從而確定脫貧解困的幫扶對象和幫扶類別。
(二)情況精準,確保幫扶工作有的放矢
要加強幫扶對象管理,全面掌握困難群體的基本情況和致困原因。針對長期異地居住的困難群體,定期電話了解家庭情況,同時,要求異地困難家庭提供當地村鎮、派出所出具的家庭情況證明和戶籍證明。針對本地居住的困難群體,定期入戶走訪,并通過離退休管理、社保等職能部門掌握了解相關情況。
(三)措施精準,確保幫扶工作卓有成效
1.健全幫扶機制?;鶎庸朐诶щy群體幫扶工作中有所作為,僅靠自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加強幫扶救助工作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幫扶工作機制。一是建立幫扶工作領導小組。二是基層工會要履行好工會作為困難群體第一知情人、第一報告人、第一幫助人的責任。三是建立“一幫一”結對子幫扶制度。
2.豐富幫扶形式。分類分層開展幫扶救助,在做好日常生活困難救助、大病醫療困難救助、困難家庭子女助學、困難家庭子女就業幫扶、突發意外臨時救助的基礎上,探索新模式,拓展新途徑,創新新方式,構建多元化幫扶工作格局。幫扶工作既要“輸血”,又要“造血”,“輸血”幫扶解決應急性的困難,“造血”幫扶助其徹底脫貧脫困。
3.加強精神幫扶。扶貧先扶志,引導困難群體克服“等靠要”的思想,鼓勵他們發揮自力更生、自主脫貧的主觀能動性,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實現主動脫困。開展心理健康宣傳教育,幫助困難群體克服心理陰影,尤其關注家庭不完整或家庭生活不和諧的困難群體,必要時進行心理危機干預,保持其心理健康。
4.借助政府力量。要著力研究國家和各地區的扶貧政策,積極主動地進行屬地對接,用足用好國家和地方精準扶貧的資金和政策,力爭建立聯動機制,實現困難家庭幫扶信息共享,困難家庭納入當地扶貧范圍,享受當地扶貧政策,應脫貧盡脫貧。
總之,在新形勢下,企業基層工會要圍繞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的原則,努力建設和完善困難群體幫扶工作的長效機制,不斷轉變工作思路和觀念,完善幫扶方式,提高精準幫扶水平,在困難群體解困脫困工作中,發揮企業基層工會職能,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