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電一
寧夏回族自治區自1958年10月25日成立以來,我見證或報道5次逢十“慶祝大會”,也親身感受到了寧夏乃至全國的發展巨變。
1978年,我有幸見證了自治區成立20周年紀念活動。當時,改革開放剛剛起步,慶祝大會在露天廣場舉行,主席臺搭在有銀川“小天安門”之稱的南門樓上。那時,銀川還相當貧窮、落后、土氣,土房、平房仍占據統治地位,3層以上的樓房很少,10層以上的樓房基本看不到。“一條街道兩座樓,一個警察看兩頭”,銀川建城區小得可憐,只有幾平方公里,還看不到現代化城市的影子。全自治區的人口不到400萬,銀川市也只有20萬人左右。
1988年,寧夏舉辦30年大慶時,各方面都有了明顯的進步,但許多方面仍然捉襟見肘。那時,銀川雖然有民用機場,但由于機場太小、跑道太短,無法起降大型客機,中央代表團的專機只好改降在位于賀蘭山腳下的軍用機場。由于難以找到合適的會場,慶祝大會選在位于銀川新市區的寧夏化工廠禮堂,僅有1000多人參加大會。當時,我已是光明日報常駐寧夏記者,但對大慶活動的報道還沒有經驗,報道內容、報道形式也處于摸索階段。
1998年的40年大慶,就大為改觀了。因為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寧夏已有了長足進步,經濟實力也明顯增強:銀川市區原來舉目可見的土房幾乎蕩然無存了。原來場地狹窄、破舊落后的民用機場被淘汰了,可以起降大型客機的河東機場已經落成。中央代表團的專機也不用再舍近求遠、飛到賀蘭山下去找落點了。寬敞氣派的寧夏體育館和寧夏人民會堂等標志性建筑相繼落成,大慶主辦者也不用為在哪開會而犯愁了,有五千人參加了在寧夏體育館舉行的慶祝大會,有更多的人對大慶有了直接的感受。
2008年舉行的50年大慶,慶祝活動盛況空前。此時的銀川,拉開了“大銀川”的框架,新區茁壯成長,老城與新城連為一體,四館三中心落戶銀川新區,銀川市的標志性建筑不勝枚舉。銀川建成區面積達到100平方公里,市區人口也達到83萬,繞城高速公路從無到有達到78公里。由于河東機場客流、航線不斷增加,原有設施無法滿足需要,寧夏又興建了二號航站樓,機場的設施、功能都今非昔比。慶祝大會在剛剛建成、依山傍水、充滿詩情畫意的覽山景觀劇場舉行,有約3萬人參加大會,參加團體表演的群眾演員就有近萬人。
2018年,自治區隆重舉行了60周年大慶。此時,以“塞上湖城”為城市定位的銀川,正成為我國西部“最適宜居住、最適宜創業”的區域中心城市。銀川河東機場又進行了大規模擴建,銀(川)西(安)高鐵和市內快捷交通,都將與機場緊密接軌,交付使用的航站樓也有3個了。慶祝大會在賀蘭山體育場舉行,有2萬多人參加大會,有1萬多人參加了團體操表演,慶祝規模超過歷次。中央電視臺、寧夏電視臺和一些網站對慶祝大會進行了現場直播,寧夏各族各界群眾足不出戶就感受到了大會盛況,各種信息傳遞也更加迅速、快捷、廣泛。此時,我雖已退休,不再是主力了。在我眼中,大慶的題材也更加豐富了,可寫的東西也更多了。
從20大慶到60大慶正好是40年,與我國的改革開放正好同步,因而也留下了改革開放前行的足跡。30年前的30大慶,我寫稿還是全靠手寫,以致右手中指結下了厚厚的老繭。那時,一般稿件只能郵寄,只有特別急、又不太長的稿件才可發電報。電報稿發到遠在北京的報社一般需要6個小時,如果不抓緊時間就會誤事。到了1998年的40周年大慶,我雖然依舊用手寫稿,但不再郵寄稿件了,所有稿件都是發傳真,因發稿渠道不暢而誤時、誤事的事不再發生。40大慶僅僅過去兩年,我寫稿就基本告別紙和筆了——電腦寫稿、點對點發稿,方便、快捷、經濟,更非郵寄、傳真可比,也不必擔心原稿丟失了。電腦,讓我從容應對各種采訪活動。電腦寫稿,也讓我右手中指原來厚厚的老繭逐漸退化。50周年大慶的報道,比40大慶報道又進了一大步:不僅有報紙、雜志、廣播、電視記者,而且增加了一支新軍:融媒體記者。到了2018年的60周年大慶,報道內容、報道形式更加豐富多彩,發稿途徑更多,既可以用電腦寫稿、發稿,也可以用手機寫稿、發稿,既可以在報刊上發稿,又可以在網絡上發稿,既可以發文字稿,又可以發圖片稿和視屏稿。
寧夏自改革開放40年來舉行的幾個周年“大慶”,都帶有改革開放不同時期的歷史印記,也記錄了時代的進步。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