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武
說起改革開放40年,我不由想起了當年報道“全省客運第一船”的事兒來。
我的故土是一個地處偏僻的水鄉。直到1982年還未通上汽車,農民出門都得用小船一篙子一篙子地撐或一槳一槳地劃,既慢又吃力。為方便群眾,也為自己增加點收入,遠在鄉政府所在地的何吉5隊農民戚太林,花800元錢,買了一條水泥船和一臺柴油機,并在船上安裝了船篷座位,開起了何吉至毗鄰小鎮沙溝的客運船,全程18里,設了4個停靠點,沿途并可隨叫隨停。
這事兒在今天看來,根本說不上嘴。而在當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過才沒多久,雖然沙溝鎮已有了一班開往北宋莊的客運船,但一些人還心存余悸,覺得人家的這個客運船是鎮搬運站經營的,搬運站是個集體單位,搞客運沒事,小戚個人搞客運想發財能行嗎?
我認真研讀了報紙上關于改革開放的相關文章,深刻地認識到,調整后黨的新政策,就是要在堅持公有制經濟的同時,鼓勵發展私營經濟。白紙黑字,明明白白,大伙完全可以丟掉顧慮放心干。于是,我以戚太林為素材,以《私人買船搞客運,水鄉新添方便船》為題寫了篇報道。稿子發出后,很快被《鹽阜大眾報》發表了。想不到,沒幾天,《新華日報》又在頭版頭條做了轉載,省委領導看了欣然批示,說這是鄉村農民沖破左的束縛而邁出的可喜一步,是思想觀念的一個重大突破,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并當即讓省交通廳的兩位廳長帶上省電視臺的同志,專程來慰問戚太林,將小船披紅掛花拍了電視。來人還透露,全省私人搞客運的戚太林最早,夸他為全省交通改革闖出了新路。于是,這“全省第一船”的美名也就傳開啦!一時間,不僅我們大縱湖鄉,連附近的北龍港、樓王、義豐、秦南等水鄉農民都紛紛效仿,開起了四通八達的客運船。繼而,個體中長途貨物運輸船以及客車、貨車等在各地風起云涌,且規模越來越大,可謂輿論支持“一船先行”,撥去云霧“萬舟競發”,成為鄉村重要的支柱產業,許多農民由此走上了致富路。
從那當兒到現在,40多年了,我堅持筆耕不輟,為農村改革、鄉鎮工業、科學發展、精神文明建設等先后寫了上千篇的新聞報道、雜文評論,獲得各類獎狀證書近300本,在職時年年被市區評為優秀通訊員,退休后,市、區老新聞工作者協會評先也次次沒有忘記我。區委區政府還給了我“文化鹽都建設”突出貢獻獎。
改革開放天地寬。我當不遺余力,不懈努力,樂此不疲,終身為之鼓與呼。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