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鐵鈞
40年多前,我在東北一個縣城農機廠生產科做計劃員。國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省里下達的產品計劃逐年緊縮,工廠生產任務不飽滿,人浮于事現象日趨嚴重。
1980年,廠里實行經濟承包責任制,車間單獨核算,按勞取酬,實施租賃制,直接對外承攬生產加工業務。擁有設備優勢,適應市場需求的機械加工、鑄造鍛壓等分廠生產經營紅紅火火,有些工人苦干一個月能掙來三四倍的工資。而缺少技術的組裝維修、磨光噴漆等分廠依然活兒源稀少,致使部分工人下崗。1983年,省里不再下達計劃指標,總廠也無法向車間分配任務,我們生產科16個人無所事事,最終全部下崗。
為安置下崗職工,當時國家制訂、采取了多項優惠政策,鼓勵、支持職工“停薪留職、自謀職業”,給許多人提供了施展能力的機遇。縣總工會還為下崗職工舉辦烹飪、美發、裁剪、家政等各種培訓班,增加再就業技能,參加培訓非但不收錢,還免費供應午餐。
以前默默無聞的工人利用自己的所長,成了老板、經理。我們生產科一位同事有服裝裁剪技能,她創辦一家校服加工廠,沒幾年,便成了擁資數十萬的私營企業家。
當時,我的妻子也在紡織廠下崗,我倆一同參加烹飪培訓,學了3個月,可以上灶掌勺,便租了兩間門市房,開起小飯店。那時人們對個體私營還存有歧視、偏見,個體戶要承受多少世俗冷眼不說,吃的勞苦要遠遠超乎常人。夏天,4點多鐘就要開始準備早點,晚上送走最后一桌顧客常常已是午夜。勞累忙碌的日子苦熬兩年多,唯一欣慰的是:收入強于在工廠掙“死工資”。
1987年,我參加了“公文新聞寫作”培訓班,實習采訪中,在省、市報紙、電臺發表了六七篇新聞稿,被一個鄉政府聘為報道員,后來調到縣委宣傳部。
如今,當年的農機廠早已解體,但歷經體制改革的大浪淘沙,從“分廠”發展而來的分公司,現在已是縣里的支柱產業、利稅大戶。
當年的工友今天都已退休,偶爾聚到一起,談論起當年下崗、培訓、再就業的酸甜苦辣,都深有感慨:如國家不實施改革開放,咱不去擔當下崗的陣痛,就沒有今天的企業發展,就沒有40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就沒有國強民富,和諧幸福的好日子。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