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倞
嘰嘰喳喳、嘰嘰喳喳……時而高亢、清越,時而冗長、重濁的陣陣鳥鳴聲、不停地在我耳邊繚繞,這是在廣闊的大自然嗎?不!這惟妙惟肖的鳥鳴聲,卻是發自上海南匯新城的一位70歲老人朱德龍 (非遺傳承人)的口中,令人感到十分神奇。
只見他用一只幾厘米長的小竹管放在嘴里,含住凸出的部分,嘴唇抵住圓洞的邊緣,輕輕移動,屋子里頓時就響起了陣陣鳥叫聲。清脆短促的,他說是大杓鶔的叫聲;尖利的,他說是中杓鶔;急促的是青腳鷸……
朱德龍的看家本領是他能用這枚樸素的不起眼的竹哨,吹出20多種鳥的叫聲。其不僅會摹仿各種逼真的鳥叫,而且他很懂鳥,不用看,只要聽,就能知道頭上飛過的是什么鳥。聽朱德龍娓娓道來的“鳥經”是十分有趣的。那鳥叫的內容是依據鳥的種類、距離遠近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如果是遠的鳥類,就告訴它們“快來、快來快來!”如果是飛得較近,就打個招呼:”飛累的話,我在這里,來歇一歇吧!”有時候也會發出這里有食物的信號等等。
歷史悠久
鳥哨原名摹鳥短笛,2007年被批淮列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后,改名為鳥哨。鳥哨原為南匯東南沿海農民誘鳥捕鳥的一種吹奏竹哨,清末民初自上海崇明傳入至今,己有100多年的歷史。相傳我國明代就有類似鳥哨的骨哨,用動物骨制成,為民間嬉戲之物,長期流傳。
而朱德龍懂鳥、又能說鳥語的絕話,是其長期生活在上海南匯東南沿海的土地上密切相關,因為南匯這里早在清朝光緒年間,己經形成大片灘涂濕地,這濕地上資源豐富,單棲息蘆葦塘內的大批野生鳥類就有30余種。又由于南匯蘆潮港一帶土地都是生荒地,鹽堿重,土地貧瘠,所栽種的三麥、雜糧、棉花,產量極低,加上地主盤剝,沿海農民生活極為貧困。為了生計,利用灘涂野生資源,采集漁獵成為農民謀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部分人就以捕捉灘涂上的野生鳥類為生,而利用呼鳥來誘捕鳥類,也就應運而生。這種手藝往往是世代相傳,子承父技,至解放前,這里捕鳥已形成一種職業,專業捕鳥者已有40余戶70余人,形成了一定規模。
而鳥哨的制作、吹奏技巧也日益發展,至20世紀80年代達到頂峰。之后,國家實行野鳥保護政策,就是所有的野生動物也不能捕捉。這樣,民間誘鳥、捕鳥逐漸減少,最后停止。而此時的沿海農民隨著生產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捕鳥維持生計,早已不復存在。于是,鳥哨的制作吹奏,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
助力科研
鳥哨獨特的召鳥功能引起相關科研機構的重視,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生物系鳥類研究的老師,每年都到南匯蘆潮港觀察研究長江口留鳥種類、數量,候鳥遷飛時間等。所以,朱德龍等人也一直協助科研人員破例誘鳥、捕鳥。他們捕捉鳥后,套上人工制作的腳環、頸環、翅旗等標志物。同時,還要對鳥類進行體檢,諸如測量嘴長、體重、胸圍等環志標記,待體檢完畢,立即把鳥放飛。給鳥兒戴上環志標記,是用于搜集鳥類的遷移路線等數據,這可以看出這些鳥兒經過了那些國家?它經過的路線是怎么樣的,也可以了解它的體重、年齡等。朱德龍們昔日學鳥叫是為了捕鳥,現在捕鳥是為了科學研究,而科研又是為了更好地保護鳥類。
子承父業
朱德龍的絕技是在兒時跟父親學習的,他至今還記得當年父親拿著網去海邊捕鳥的情景:鳥在廣闊天空飛翔,父親卻能一眼望去,就能準確識別它的品種和數量,然后用同類的鳥叫聲把鳥哄下來,再用網一把扣住……他看著看著羨慕得不得了,以后,其也依樣畫葫蘆地捕捉起鳥來。當然,最初是完全失敗的。
此后,他在父親手把手的悉心傳授下,和自己苦苦的摸索技巧,終于能熟練地開始誘鳥、捕鳥。而且,他知道春天刮北風的時候,鳥的數量會多。刮南風的時候,鳥飛得高。這些技巧,一般人是看都看不出來的。他也知道什么日子,怎么樣的潮汐,多大的風力,哪一種鳥會來。
有時,他在作戶外表演時吹著吹著,誰知竟引來一群青嘴鷸在旁邊觀禮,仿佛對他在端詳:”這個人怎么會說我們的鳥語呢?”
發展方向
20世紀90年代,一個偶然的機會,使已淡出人們生活的鳥哨走上了文化娛樂游藝的道路。1992年第三代鳥哨技藝傳人袁菊平應邀參加松江、寶山、南匯三縣文廣系統春節聯誼會演出,吹奏鳥哨聯奏曲《海鳥催春》受到熱烈歡迎。從而開創了鳥哨成為民間技藝參與文化娛樂演出的先例。
2004年,上海南匯電視臺拍攝專題片“摹鳥短笛”,在區內播放,受到廣泛關注和歡迎。之后,83歲的老藝人黃富根隨鎮文化服務中心組織的送戲下鄉演出,吹奏鳥哨,臺下掌聲不斷。爾后,黃富根又在南匯電視臺錄制鳥哨特別節目,播出后反響強烈。
2007年,鳥哨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市級名錄,曾多次參加區級展演、上海市桃花節展演、春節統戰系統文藝演出、社區演出,鳥哨已成為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文化娛樂游樂工具。
鳥哨作為生計,而誘鳥、捕鳥的功能已經消失,隨著社會的發展,鳥哨的功能在招引野鳥為科研服務已有過嘗試,成績明顯。作為文化娛樂工具,正展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今后,鳥哨在招引飛鳥為生物檢測服務。引鳥驅鳥為機場安全服務。人鳥對話,保護生態,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環境等方面,定會有新的突破。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