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步升
有一則故事說,一位富裕的猶太商人,在兒子新婚之際準備大宴賓客,兒子卻不知道該如何安排客人的座位,他向父親請示說,今天是我的好日子,若按傳統的方式,富人應坐在首席,窮人應坐在靠門的地方,但這并非我的主意,這次就讓我把榮譽讓給那些窮人吧。父親想了想說,兒子呀,要改變這個世界的傳統何其難也,在每一項習俗后面都有很好的理由,窮人參加宴會,一定要讓他們大快朵頤,富人參加宴會,才是為了榮譽,一旦讓窮人坐在首席,他們就不好意思開懷大吃,一旦讓富人靠門,他們就會感到受了侮辱。
我原以為就咱中國是禮儀之邦,日常生活講究多,不料想,猶太人也是如此,雖有這樣一個以聰明著稱的民族給咱大中華民族做伴,我還是覺得,該正規時盡量正規,該放松時不妨放松,尤其在吃飯這種日常事務中,不要把人弄得那么拘束為好。可還得話分兩頭,各表一枝,正如這個故事中說的,既然是傳統,是習俗,就有它成為傳統習俗的理由。
俗話說,酒席宴前分貴賤,自小,我對國人的種種繁文縟節就特別不認同,不就是吃飯嘛,同在一個飯廳,同吃一種規格的飯,又是圓桌,卻要分主席次席,每一席又要分上座末座,誰先動筷子,誰后動筷子,一不留神,人丟大了。童年時,我隨父親去鄰村赴宴,一位客人坐錯了地方,也不過是次席與更次席之別,結果讓管事當眾轟了下來,鬧了一個大紅臉。多年以后,每當我看見那個人,不由得就會想起那件事,還替他難為情。我在后來的生活中,每次赴宴,哪怕是再好的朋友,再隨意的場合,都要先問清楚哪是主座,哪是次座末座,而我直到現在也搞不清一副座頭的級別。時間長了,我便以經驗選擇自己的座位。如果桌上有領導,或來頭很大的人,咱主動坐到他對面,至多坐到他身旁,大體是不會出以低就高之錯的,錯了,那也是以高就低,說明你謙虛,讓別人把你往高處趕,就好像你不想當官,而有關部門認為你不當就會給什么什么帶來重大損失一般,比你走門路當上的官值錢多了。在進餐時,每上一道菜,人家不動筷子,咱慎勿亂動,即使人家已經吃飽了,不動筷子了,咱也不輕舉妄動。這幾年,混了些許資歷,似乎也混了一點“身份”,經常有人把咱往主座上禮讓,推辭不過,只得坐上去。坐上去了,這頓飯哪怕真餓了,哪怕飯菜真合胃口,也是吃不快活的,既怕禮節不周,辜負了主座的待遇,又怕慢待了次座末座的客人,讓人家吃一頓飯,懷一心病。我的意見是,如果是禮節性的吃飯就遵守約定俗成的禮規,如果是親人友人相聚,或純粹為了吃飯,放松一些,才能吃出心情,吃出味道,吃出舒服的肚皮來。
時代進步了,進步的標志便是開明、寬容,和個體對生活方式選擇的多元化,尤其吃飯這檔子天天頓頓潑煩人,又天天頓頓不受潑煩不行的事情,該講究的,愿意講究的人,盡量去講究;不講究,講究不起的,不咋愿意講究的人,不妨隨人家的便,各就各位,各取所需,互不妨礙,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