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是農業大國,因此當我國發展國際貿易時,農產品的對外貿易擺在首位。國際貿易屬于一種經濟和商品層面的往來活動,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能夠影響其產業結構的綜合因素較多。而對于國民經濟來說,農產品國際貿易產業結構的調整,會令當下已經趨于穩定的經濟貿易形勢產生一定的變動。這種變動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偏向于負面的。本文在剖析了當下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產業結構的同時,對其產業結構調整的機理進行了簡單研究,而后又針對其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深入分析了其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可能影響。
關鍵詞:農產品;國際貿易;產業結構調整;國民經濟發展
國際貿易是我國經濟動態結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在國內的對外貿易范圍中,農產品始終占據著主要的交易位置。近年來,面向農產品貿易結構的相關研究越發增多。在這些研究課題中,產業結構調整對國民經濟所造成的影響是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許多學者認為,產業結構調整會令當下相對穩定的貿易結構產生一定的波動,甚至有可能斷掉一些長期合作的產業鏈條。本文將對農產品國際貿易產業結構調整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展開研究,希望能夠通過研究得出幾點比較全面的影響內容。
一、農產品國際貿易產業結構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機制簡述
(一)短期層面上的影響分析
農產品的產業結構指的是對外交易時,我國可以提供的農產品的份額和主要類別。而國際貿易成型和保持長期經濟交流的重點就在于,某種農產品是被其他國家所需要的,且其他國家暫時無法自我滿足的。也就是說,我國的農產品貿易產業結構的成型,一方面取決于我國主要農作物的類別和整體質量,另一方面是取決于他國的需求類別和需求量。從這一點來看,農產品國際貿易產業結構的實時狀態,必然能夠對國民經濟產生直接性影響。如,當國際農產品貿易市場中,玉米的需求量突然上升,而我國的農產品國際貿易產業結構又以玉米產物作為主打時,國際上各個存在巨量需求的經濟體就必然會優先選擇與中國建立貿易聯系。而在供求量突增的趨勢下,玉米產品的價值也會在短期內產生升值波動,這屬于一種必然的市場趨勢。在此趨勢下,只要我國能夠時刻保證我們所投放到國際貿易市場中的農產品質量是有保障的,那么短期內的巨量經濟收益便也能夠被充分保障。并且,這種短期內突增需求量的貿易狀態也會影響到國內相應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國內對于該種農產品的消費金額也會適當地提升。因此農產品國際貿易產業結構對國民經濟發展的短期影響,是隨著國際市場中的實時供需量而變動的,當中國主要的貿易產品被置于大量需求的位置時,國民經濟就會在短期時間階段內迅速上升。反之,當中國的主打農產品失去了市場交易的核心需求地位時,國民經濟便也會在國際貿易銷售量“無法帶動”的狀態下,而陷入短期的交易量降低或商品交易停滯現象。
(二)長期層面上的影響分析
農產品與其他的商品不同,其存在兩方面的特性。其一,在國際貿易產業結構中常駐的農產品多為食物屬性,而即使國際貿易的經濟變動是偏學術化,比較高深的,農產品的市場也會不斷產生貿易行為。這是因為人是一種需要食物才能生存的生物,這種特質使得農產品的市場永遠是長期穩定的。其二,農產品需要培育和種植,不同作物對于土壤和氣候都有著精確的要求,一旦其他國家的土壤、空氣、氣溫等無法滿足農作物的生長需求,那這個國家所需要的農產品就根本無法在短期內做到自給自足。農產品特殊的產出要求,使得農產品在國際貿易市場中的存在是必然的。而將目光放置到比較宏觀的位置上加以研究我們不難發現,無論國際產品市場的產品結構如何變動,國際上的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如何發達,農業始終都是一個國家穩定自身經濟水準,占據國家基礎經濟地位的最核心力量。因此我們可推斷,農產品實力就是整個國際貿易鏈條中最穩定、最基礎、長期牽動力量最大的一環。
當我國能夠擁有長期有效的農產品國際貿易產業結構時,那么我國在對外交易中的基礎地位就能被扎實奠定。當前國際上農產品貿易的結構是偏原材料化的,也就是說產業結構中占大比重的仍然以農作物的原始形態為主,如玉米、土豆、大豆等農產品。我國除了在農業產業上有著長期有力的發展地位外,也是一個工業大國。而工業技術的發展會推動融合性產物的更新速度,也就是說在未來的交易市場中,中國對外的農產品貿易產業結構很可能會由原材料“一家獨大”逐漸過渡到“原產+加工品”這一對等結構。當我國掌握著國際農產品貿易市場的主要話語地位時,新產品的市場推動就會相對樂觀一些,而一旦農業加工產品的國際市場被打開,國內的農業和加工業就必然會得到大量的貿易份額,繼而間接提升整個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由此我們可以推理,當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產業結構始終穩定時,其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會隨著國內需求量的增長和下落而不斷變動。而當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產業結構能夠進行一些迎合市場走勢的變動時,就能第一時間穩定未來一個階段的國際銷售渠道,不僅能夠保持國內農業的經濟收益,也能通過產業融合的產品形式帶動國內第二產業的高速發展。因此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產業結構的調整,對于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必然性的長期影響。
二、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產業結構調整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
(一)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產業結構的現狀簡述
從地域特征上看,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主要供給結構多以北部地區為主。對外貿易的交易量整體呈現不均衡狀態,近年間多數出口量都是以北方和偏東北方的農產品種植區作為主力。但南方實際上也大量種植農作物,而這種極不均衡的農產品國際貿易產業結構必然會對我國農產品的對外貿易額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同時將視線放置到國內,國際貿易是一種明顯的提升交易額的途徑。南北方在國際貿易中占據的地位如此不同,就勢必會造成國內南北兩方農業收益狀況的巨大落差,這明顯不符合我國所要求的南北方均衡發展的宏觀政策。而國際貿易也包含進口貿易,但國內的農產品進口貿易額也多處在東北地域中,且近年間東北地區所進口的農產品結構已經逐漸朝著更加精細化的方向發展,進口的貨物也多數都是國內產業比較不拔尖的,如,成品牛奶、奶粉。
當前占領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比重較多的產品仍舊以蔬菜水果為主,水產類產品為輔,而占進口貿易比重較多的則是肉制品(高質)、奶粉、大豆等物品。根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已經成為國際進口大豆的“穩定大國”,其中美國有一半以上的大豆出口到中國。目前,中國不僅僅大量出口農作物,在農業進口方面也已經形成了穩定的交易鏈條。從這一點來看,中國能夠占領進口市場,也是國民經濟水平不斷提升的體現。
(二)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產業結構調整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
產業結構調整是一種相對主觀的活動行為,是一個國家為了調整當下產業結構,尋求發展空間更加廣闊的經濟利潤而展開的調節舉動。而以農產品國際貿易產業作為調節對象的結構調整行為,其作用空間必然是圍繞在兩方面,進口、出口。上文中提到過農產品進口基本都是因為本土的土壤無法種植該作物,或本土能夠提供的商品供不應求等等。但無論如何,進口貿易都是一種經濟輸出的行為,長期輸出大量的進口貿易經濟額度就必然會降低國內經濟發展的狀態。因此我國就常常依靠提升本國農產品量數和提升國內農產品質量的方式,來穩定國內的經濟銷量,以爭取做到國內的購買力歸還于國內。但國家若要明令控制進口額度,國民中已經成型的進口購買力就會暫時失去商品來源,于是國內購買力就會陷入一段時間的混亂。而在國人正逐漸適應國家所推崇的內部產出內部購買政策時,國內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就會隨著存貨的量數而或增長或下降,整個產品市場的價格就會不斷變動,使得本來平穩正常的農產品貿易鏈條變的混亂無比,國民經濟也會長期處在不穩定狀態中,不利于第一產業的協調發展。在農產品出口方面,國家若要調整現有的產業結構,就必然會影響到正在開展貿易的一些固定交易鏈條。因為調整產業結構就意味著市場變動,意味著出口農產品的價格會產生一定的波動,而國際間的貿易價格基本都是經過許多復雜步驟的完善和商議才能得出結果,因此調整出口產業結構實際上就是放棄掉一部分對外發展空間去謀求更廣的經濟效益,但在調整中被“放棄”的部分,其是否存在潛在的開發價值,就是一種不確定的負面因素。
(三)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產業結構調整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正面影響
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國民經濟既是一種短期內需要不斷維護的經濟鏈條,也是需要時刻維系其長期發展價值的重要競爭力。而農產品國際貿易產業是國家農業經濟范圍內產值較高的一環,國家若能通過產業結構調整來將國際貿易的結構調整為更加適合農業未來國家發展方向的狀態,那么我國就能借助高速發展的農業和農產品,來穩定在國際競爭舞臺上的基礎和創新性地位。而當前我國在農產品國際貿易方面,正有意愿朝著增加農業加工品的上市比重,將其與農業原產品調整為五五開形式的趨勢。筆者認為,若以當前國際經濟發展力度不斷上升的趨勢來看,國際間的各大購買力在未來的農產品交易訴求中,必然會朝著產品創新化、價值提升化的方向不斷發展。因此將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產業結構調整為比較適應未來發展的方向,無論結果如何都具有拓展貿易空間的正面作用。
同時,當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產業結構開始朝著加工農產品的方向發展時,國內需要加以配合的經濟體就不僅僅包含農業種植者了。一些以加工業為主的產業就相當于有了長期活躍發展的方向,因此國內的經濟產業就會被有效激活。例如當我國朝著農產品加工業的方向調整產業結構時,國內的加工行業就會立刻更新與農產品相關的加工設備和勞動力,于是國內加工業就會多出大量的工位,可高效緩解國內就業的緊張現狀。同時,當國家放寬農產品出口的入行門檻時,也會有越來越多的經濟體投身到農產品國際貿易事業中,不但農業產業會加快整體優化升級的速率,國際物流產業以及相關資金借貸機構也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業務增加值。于是在上述完全可預見的發展趨勢下,我國的國民經濟就必然會在農產品國際貿易產業結構的調整過程中得到高效的價值提升。
結語
綜上,本文以農產品國際貿易產業結構調整為主題,將其對國民經濟發展所造成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農業是一個國家的基礎發展產業,置身于國際貿易環境中的農產品交易若不變動產業結構,則可以在短期內穩定國民經濟收入。若產業結構朝著高效發展方向變動,那么國內包含農業在內的整體產業便也能夠隨著更新,并高效帶動國民經濟的長效發展。文章內容較為淺顯,希望可為業內相關研究人員提供一些簡單的理論參考。
參考文獻:
[1]鐘飛燕.農產品國際貿易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J].改革與戰略,2017(04):158-160.
[2]杜蕓.農產品國際貿易對中國經濟的促進作用探究——兼評《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及其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7(04):108-109.
[3]于欣欣.農產品國際貿易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7(03)
作者簡介:
陳匯才(1975- ),男,山東濰坊寒亭人,經濟學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國際貿易,電子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