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亮
在日本,一些與中國交往較多的日本朋友經常會對漢語有所“抱怨”。比如,有個姓小林的朋友就說:“在中國為什么你們不叫我‘KOBAYASHI而叫我小林呢?最初和中國人打交道時,他們叫我小林,我都不知道是在叫誰。”對此,我只能笑著解釋,在漢語中本來就有小林這兩個漢字,有其固定的發音,如果讓不懂日語的中國人再把小林讀成“KOBAYASHI”,就顯得沒有必要了。而對于歐美一些國家的人名,中國人的習慣是把它音譯過來,所以聽起來也很像他們原來的名字。
中日文字含義差別中常見的一個例子應該就是“油斷一秒,怪我一生”了吧。這句話是日本工廠車間里常見的一個標語。據說當年中國一個代表團考察日本工廠時對這個標語感到很納悶:“在車間里也沒有看到什么油路管道,斷一秒鐘的油為什么還要責怪自己一輩子?”其實,這句標語的意思是“一秒鐘的疏忽會造成一生的傷痛”,或者是“一時粗心招致終身傷殘”,是在強調工作時要注意安全生產。
日本是使用漢字比較多的國家之一,在語言文化上與中國有些“同文同種”,但來自中國的漢字經過日本本土化后,一些保留了原來的意思,還有一些的含義發生了變化。在日語常用的1500多個漢字中,有800多個基本與漢語相通。而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中日間的文化和語言也是相互交流借鑒的。我們目前經常用的不少漢字、詞組或說法都來自日語。比如,中國關于哲學和社會學的一些名詞大都是來自日語,其中有我們常見的“政治”“經濟”“民主”“干部”“科學”等。
同樣,在漢日兩種語言中,有相當多同字同義的詞存在。比如軍備、雜費、醫療、簡易、誘導、道理、家具等;四字成語或固定詞組則有“深謀遠慮”“吳越同舟”“百折不撓”“四面楚歌”“口蜜腹劍”“水滴石穿”“彰往考來”“以心傳心”等。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同字異義的詞,一旦望文生義,就會鬧出笑話。“娘”在漢語中應該是一個最讓人感覺親切的字了,在日語中這個漢字的意思也很親切,只不過和漢語的“娘”差了輩分,日語中的“娘”是“女兒”的意思。“大家”在漢語中的意思我想每個人都很清楚,而“大家”在日語中卻專指具有精湛技藝或學識淵博的人,還有很大的樓房之意,其另外一個意思是“房東”。再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手紙”,在日語中是指“信(函)”之意。而年輕朋友們常說的“學長”,在日語中卻是“大學校長”,也有輩分之差。“愛人”更是不能搞混了理解,在漢語中這詞指夫妻關系中的一方,而在日語中專指“情人”。
還有一些詞匯,甚至連詞性都發生了變化。比如“丈夫”在漢語中是夫妻中對男方的稱呼,在日語中的意思是“健康的、強健的”。“大丈夫”,漢語中指堂堂正正的男子漢,但日語則是“不要緊、沒問題”的意思,這句日常用語,不少看日劇的朋友應該有所了解。
所以,有人說日語中都是漢字,學日語肯定簡單,而學過的人都知道,“學日語是笑著進去,哭著出來”。
(摘自《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