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就是武器與人,抑或是戰略戰術的比拼,其實決定戰爭勝負結局的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那便是經濟基礎。
一場戰爭下來,可以花掉幾十億、幾百億,更有甚者可以使一個國家經濟倒退幾十年。因此,許多國家在面臨戰爭選擇時,都要算一筆經濟賬,以最小的代價打贏一場戰爭。但在現實戰爭中,還真有一些算不清“大錢”“小錢”的,結果造成了重大損失。
法國的戴高樂將軍,親手締造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被譽為法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正在法國軍事學院學習的他,雖然只是一名上尉,但他對戰爭的研究見解獨特,經常受到學校的表揚。軍校第二年,戴高樂開始研究機械化戰爭,并將自己的想法詳細地進行了梳理,并計劃出一本書。這本書主要闡述精良的裝甲部隊將是未來戰場上決定勝負的主要突擊力量,以及在航空兵支援下實施機動作戰的軍事思想。這是戴高樂的一部心血之作,希望能夠得到當時法國政府的重視,但令他失望的是,當時法國的軍事領導人因循守舊,對戴高樂的主張不予重視。沒辦法,為了宣揚自己的軍事思想,戴高樂于1934年出版了《職業軍》一書,售價15個法郎。沒想到,這本書傳到了德國,納粹德國將領看到這本書后就像看到了寶貝,爭相購買傳閱。1940年5月,法西斯德國運用集群坦克閃擊法國時,法軍只支持了一個半月就戰敗投降。為此,法國人痛心地說:“德國人只花了15個法郎買了一本戴高樂的書,便打敗了法國。”
二戰開始后,實力強大的日本海軍艦隊占據了海上優勢。可不久過后,他們的戰艦接二連三被擊沉,而且都是在沒有發現敵艦的情況下,這讓他們懊惱不已。發生這種情況,還得從他們自身說起。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前,德國的克里斯蒂安·許爾斯邁爾根據蝙蝠身體機能,發明了雷達技術。這項技術讓他信心滿滿,他首先聯系了日本,希望日本能付給他30萬美元,買斷這項專利。可日本技術人員只承認理論上的兩點交叉定位原理,對雷達定位的原理卻不理解,因此,覺得花30萬美元買這項專利毫無意義。況且他們正在加緊進行軍事擴張,省下這些錢可以制造許多武器,這項技術的引進被擱置了。美國得知這一情況后,很快買走了這項新技術,并裝備了海空軍。美海空軍裝備了雷達,便能在遠距離上發現日艦并準確射擊。結果,美軍在太平洋海戰中完全掌握了主動權。日軍因為吝惜30萬美元,喪失了海上主動權。
朝鮮戰爭爆發前夕,蘭德公司瞄準了一個熱門課題:如果美國出兵朝鮮,中國的態度將會如何?1950年6月17日,公司形成了研究報告,結論只有五個字:“中國將出兵。”公司立即聯系美國,想把這一成果賣給美國對華政策研究室,價格是500萬美元,另附有380頁的研究資料,詳盡地分析了中國的國情,充分論證了中國出兵的原因。美國對華政策研究室的官員們將蘭德公司的這項研究成果視為無稽之談,不予理睬,一笑了之。8天后,朝鮮戰爭爆發。美國出兵后,在中國軍隊的打擊下損失慘重。這時,才有人想起蘭德公司的研究成果。對于此事,麥克阿瑟曾經不無感慨,他說:“500萬其實只是一架戰斗機的價格,但我們吝嗇至極沒算好這筆賬,結果付出幾百億美元和數十萬美國軍人的生命。”
(摘自“程剛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