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萍
葉子的離去,不一定是風的不挽留,也有可能是它的時候到了。所以,在“良幣驅逐劣幣”關鍵時期,恐慌大可不必,只要有底氣與資本!而集團化布局、風控、技術便是捷越聯合的底氣。
備案延期,大浪淘沙,網貸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整改大潮。在這個過程中,那些始終堅持普惠初心,始終堅持合規前行的優質平臺,開始嶄露頭角,成為行業中的標桿。比如,即便“四面楚歌”、“雷聲滾滾”,依舊被資本青睞的抱財網、愛錢幫;比如,在2018年7月3日迎來五周歲生日的捷越聯合。
“很多時候我們像是在打游戲,打怪升級,我們總是期望著這一關過了,下一關會更容易,但是事實往往相反,這一關過了,下一關更難”,在無與倫比——捷越五年周媒體溝通會上,捷越聯合創始人兼CEO王曉婷如是評價到“公司發展的這五年”,“從過去的野蠻發展,到監管政策的頻頻落地,再到今日平臺的頻繁爆雷,我們相信當初有情懷的網貸平臺創業者,在此刻應是更從容、更淡定。”
葉子的離去,不一定是風的不挽留,也有可能是它的時候到了。所以,在“良幣驅逐劣幣”關鍵時期,恐慌大可不必,只要有底氣與資本!
而集團化布局、風控、技術便是捷越聯合的底氣。
戰略——集團化戰略布局凸顯
互聯網金融行業洗牌加劇,馬太效應愈加明顯。如何實現跨越發展,在堅守合規底線之余,推進“集團化”戰略布局成為部分互金行業頭部企業的路徑。
提及集團化發展的初衷,王曉婷表示,隨著行業監管的日趨嚴格,單純依靠網貸單一業務,企業的發展空間受限。而集團化有利于增強合力,形成互相配合的趨勢,使企業向規模化、規范化、專業化方向邁進。通過逐步去杠桿化、去風險化,尋找更廣闊的藍海,有利于捷越的穩健成長,同時也為投資人樹立了信心。
她指出,目前捷越已經完成人才、資源的積累,為集團化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我們從去年開始大規模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建立了以首席風控官金可冶、首席技術官王玉良、量化風控科學家王歡歡為首的科技團隊。同時投資千萬元用于私有云、大數據等平臺的建設,以捷越大數據智能風控平臺‘聽風者、捷越私有云‘獵戶為代表的平臺處于行業領先地位,捷越在人才和技術資源方面已經完成了初步積累。”
據了解,目前捷越已經形成了集網貸、股權投資、保險經紀、房貸中介平臺、資產清收、電銷、技術輸出七大業務板塊于一體的集團化架構。
在國家推進普惠金融的發展上,網貸平臺在改善當地普惠金融生態環境、促進普惠金融效率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捷越自成立以來,就致力于為傳統金融機構所不能覆蓋到的長尾人群提供普惠金融服務。截至目前,向前金服已累計撮合交易金額263億元,幫助32萬長尾人群解決了資金難題;向上金服累計成交業務額達468億元。除網貸業務外,捷越在其他業務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房貸中介業務方面,捷越的房貸業務定位于把不動產變成流動性資產,去年已實現交易額50億元,業務覆蓋全國13個城市。
風控——形成完整風控閉環深挖數據內在價值
風控是金融的命門,對互金行業來說,雖然傳統風控決策越來越成熟,但仍存在局限性,尤其體現在過度強調貸前審核、數據維度不夠豐富和人工審核效率低下三個方面。相較傳統風控模式,大數據風控在這些方面優勢明顯,在此背景下,捷越聯合“聽風者”應運而生。
捷越聯合首席風控官金可冶表示,捷越在風控方面致力于提升風險識別、風險定價、資產管理與催收、獲客四大能力,其中,風險識別能力是融于整個公司企業文化和發展血脈的。在風險識別方面,“聽風者”較以往的風控系統優勢明顯。
區別于以往風控只關注貸前,“聽風者”作為專業化、智能化的大數據風控平臺,適用于貸前、貸中、貸后各個環節的風險控制,不僅可以客觀地進行標準化風險評估,而且還能進行智能跟蹤預警,通過靈活地執行差異化風險策略,有效地控制逾期和壞賬。
“我們對此前上線的‘聽風者1.0版本應用情況進行了監測,‘聽風者上線后客戶逾期情況大為改觀,逾期客戶占比下降了近四成;捷越旗下平臺向前金服的逾期率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這些都得益于‘聽風者的創新應用。”金可冶向媒體介紹。
隨著金融科技發展的不斷深入,在用戶端的運營支持和業務端的風險控制等方面,大數據的應用價值都日益凸顯。大數據風控的“大”體現在對海量數據的收集、處理、分析和挖掘上,這也是“聽風者”的優勢所在。
“聽風者”的數據涵蓋央行征信等金融強相關數據,電商、運營商、社交媒體、客戶行為等金融弱相關數據,通過數據清洗等技術手段,可以捕捉到用戶的平臺痕跡、授信信息,進而融合構建衍生數據,并以此作為欺詐風險識別、綜合信用評估、貸中監控、貸后管理的數據基礎。
金可冶表示,盡管大多數平臺都能接觸到數據,但能否從數據中挖掘出新的價值,各個平臺能力水平相差甚遠。有風險才能有業務,把風險和營收維持在一個最佳的平衡點,使客戶產生最優質的體驗,讓客戶不止一次地接受捷越的服務,這才是“聽風者”建設的意義所在。
技術——運用新技術解決痛點和難點
很顯然,在當前的競爭環境下,越來越多的頭部企業將眼光瞄準了金融科技,誰能夠更早、更好、更安全地運用新技術解決網貸行業的短板和痛點,誰就能在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更多地贏得技術紅利。
在會上,據捷越聯合首席技術官王玉良介紹,以“數據化”為例,捷越推進數據化建設旨在更好地挖掘恰當的有價值的用戶行為,目前捷越已搭建了四大數據化平臺,以期實現更好地“傾聽”。
捷越的大數據中心,著力于數據的連接和路由,著力做到從“Data到Data+,從數據到數據+”的過程。為此,捷越建成了大數據平臺“銀河”、數據倉庫“北斗”、大數據風控平臺“聽風者”和SAAS BI“司南”(商業智能服務平臺)四大數據平臺,致力為客戶提供更加安全、極致地個性化服務體驗。
數據時代,數據的運行效率和精細化運營能力一直是大數據應用的痛點,捷越數據倉庫“北斗”和SAAS BI“司南”的建設初衷就是解決此問題。在數據運行效率方面,“北斗”上線后,數據提取耗時從以往的2天縮短為秒級響應,數據平臺的處理效率可提高十幾倍。“司南”系統則從多維度透視業務,強化可視化、預警化的數據能力,賦能運營人員更強的數據能力。依托“北斗”和“司南”平臺,運營人員可以多角度、全方位、高效率的進行數據分析,全面提升了運營效率和運營質量。
在AI化建設方面,“天眼”是捷越推出的AI智能引擎,融合數據、神經網絡和深度學習等維度,集機器學習、知識圖譜、360畫像等技術于一體,在反欺詐、貸后監測、失聯修復、智能營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反欺詐是風控的重要環節之一,“天眼”的知識圖譜整合央行征信、第三方征信等相關數據信息,通過關系圖的直觀形式,展示出借款人的關系概況,從而為識別欺詐風險提供助力。
“捷越是業內較早構建和應用智能引擎的企業,AI引擎也是未來行業的發展方向之一。捷越希望將基于智能引擎的感知技術和差異化內容應用到智能營銷、智能風控、智能投顧、千人千面等多個領域,為捷越的未來的跨越發展積蓄勢能。”王玉良表示。
王玉良指出,未來捷越將繼續深耕金融科技,以技術為驅動力,全面提升捷越風控能力、運營能力和服務能力,為更多長尾人群提供普惠金融服務,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備案——做持久戰準備
除了制定集團化戰略尋找新藍海,捷越也在持續推動合規進程。
備案是網貸平臺合規經營的“通行證”,針對備案延期,王曉婷認為,網貸平臺在備案這件事上要做好持久戰的準備,網貸平臺進行合規整改涉及的工作眾多,整改是一個細致而復雜的工作,監管對企業的驗收也需要慎之又慎。“針對備案,我們做好了三年持久戰的準備。”王曉婷表示。“我們也理解監管對網貸備案的謹慎態度,但這種懸而未決的監管環境對企業審慎、可持續經營是一個挑戰。最近網貸行業密集的‘爆雷也是這種監管背景下的一種趨勢,并且在一段時間內,這種趨勢還會繼續,備案無望或者經營承壓無法盈利的平臺會逐步退出市場。”王曉婷補充到。
降杠桿是今年宏觀經濟的主旋律之一,除合規整改外,捷越也順應趨勢,降低杠桿率。日前,捷越及向前金服雙雙完成增資操作,捷越和向前金服的實繳注冊資本均由1億元增至5億元,這也是捷越不斷向監管靠攏的具體表現。“我們期望通過增加注冊資本不斷提升綜合實力,在提高自身合規性的同時,保障投資人利益。”
根據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發布的《2018年上半年P2P發展監測報告》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全國共有2835家正常運營平臺,上半年新增平臺僅36家,消亡721家。
從行業鼎盛期的6000多家平臺,到如今的不足3000家平臺,面對加速洗牌的網貸行業,王曉婷表示,經歷過跑馬圈地、幾何增長的發展階段,行業逐漸趨于理性。未來捷越將繼續嚴格遵循監管要求,堅持小額分散原則,逐步降低獲客成本、增強流動性管理,通過標準化經營向管理要效率。
王曉婷在會上透露,未來捷越將在橫向拓展方面持續發力,形成集團化戰略布局,實現多業務模塊一體化發展。同時,捷越旗下網貸平臺向上金服、向前金服將進一步深化整改,推進合規進程,爭取早日通過驗收,拿到合規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