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場合,我都被問到這樣一個問題:“一家企業能否有好的未來,應該如何判斷?”
為什么要關注未來?對未來有好的預期,我們就會幻想出很多事情。跟未來講故事,當下就能做出不一樣的事。比如,企業家對法治的市場經濟很有信心,對未來樂觀,他就會每天都很勤奮地做事情。但如果覺得自己所處的不是法治的市場經濟,樂觀情緒沒有了,對未來的判斷悲觀,可能人就離場了。
我們知道,只關注現在的,往往是忙忙碌碌、稀里糊涂的人。而研究歷史的通常有兩種人:一種是歷史學家,靠研究歷史來發現一些規律,同時也讓自己生活得很好;另一種是失去自由的人,坐牢的人都研究歷史,每天回憶自己過去做的事情,然后寫很多懺悔、抗辯,這是研究自己的歷史。所以關注未來很重要。
我做企業將近30年,從我的角度來看,一個企業家的價值觀、他的生活方式、他到底在怎樣提升自己的修為,決定了他的企業有沒有未來。過去我們常說,看一家企業好不好,可以用3條特別簡單的標準衡量。
第一,這個企業是不是能用一句話講清楚?比如說可口可樂,你問它是做什么的?賣汽水的。奔馳,造汽車的。一句話就講清楚,很簡單。但是有些企業一句話說不清楚。說不清楚,就說明它的戰略,它整體的思維,它的愿景、價值觀都不清晰,還沒有建立起一個穩定的商業模式,于是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
第二,這個企業有沒有終端產品在銷售?不管老板講得有多好,都得看他有沒有在賣東西或者服務。如果一家企業的老板講得特別好,卻看不見在賣東西,往往就有問題。企業只要在走貨,或者客戶名單在不斷拉長,就算是個好企業。
第三,企業老板下班后和誰在一起?如果老板下班后總是跟公、檢、法,跟紀委、銀行的人在一起,企業八成要出事。因為跟這些人在一起,他要么想撈人、要么在平事、要么是找貸款。
如果老板下班以后總是跟學者、教授在一起,在學習、讀書;或者跟運動員在一起,在鍛煉;跟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為了情感生活;跟家人在一起,對家庭、子女負責任……總之,老板在閑暇時間里是健康的生活狀態,這公司基本沒問題。
甭管別人怎么說,老板下班回家挺正常,這公司就是好公司。這意味著企業的老板解決好了他和自己的關系,也就是“何以自處”的問題。實際上,對一個企業家,特別是在商場上折騰了幾十年的企業家,做到這一點不是太容易,他折騰幾十年,自然會看到很多的陰暗和不堪。
但企業家解決好了和自己的關系問題,在經歷了許多溝溝坎坎之后,還能對未來抱有期待和希望,始終充滿激情與信心,他就能夠帶領企業往前走。溫家寶曾經說過,“信心比黃金重要”,有了信心,一個企業家經歷了這么多事,看見了無數“死傷”,仍然會相信生是有價值的,相信未來企業會健全地走下去。
所以說,企業家自身的修為、訓練、觀念很重要,他首先能把自己搞定,然后才能帶領企業往前走。如果他搞不定自己,肯定也無法搞定別人。而要搞定自己,就要先把自己“哄高興”,用未來的美好前景來激勵自己,站在臺上、走在商場上,挺起胸膛去做那些創新和有價值的事。
(摘自“馮侖風馬牛微信公眾號” 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