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嵐
初為人師的那幾年,筆者渴望善教書,教好書。于是閱讀了許多有關教育教學的文章和書籍,希望得到啟迪。偶遇一則小故事,講的是蘇格拉底小時候,看到雕刻師的父親正在雕刻一只小獅子。小蘇格拉底觀察了好一陣子,問父親:“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雕刻師呢?”“看,”父親說,“其實我并不是在雕刻,而是在喚醒它!”“喚醒?”蘇格拉底十分迷惑。父親回答說:“對,沒錯,獅子本來沉睡在石塊中,我要喚醒它,將它解放出來。”喚醒—多么寓意深刻的教育箴言。我把這個故事放在心里,向往有一天,我也擁有這樣一雙雕刻師般的“神手”,加之我的一腔熱情與摯愛,將孩子們的潛力喚醒,讓他們靈性綻放!
光陰如箭,筆者執著向前。2016年11月,筆者迎來了銀川市首屆“推進課堂變革,提升教學效率”課堂評比展示活動。作為參賽選手,我認真地研讀了《銀川市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指南》,仔細揣摩,悉心思索。逐漸地,多年前的那個有關蘇格拉底的小故事在我腦海中清晰浮現……
筆者參賽的題目是Book1 Unit5 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這是一篇閱讀課。這一課之前筆者講過數遍,而這一次,就在我正式上課的前一晚,最后一遍備課時,我竟愛上了這位hero—一位從孤兒到戰士、囚犯、總統再到一個用愛與饒恕得到悲痛與怨恨的不斷努力的“罪人”。當我的課件最后一頁《光輝歲月》的視頻音樂響起時,我不禁流下了眼淚。我想,身為人師的我們,呈現給孩子們的課如果不能引起自己的共鳴,就更不能引起孩子們的共鳴。而這一課的共鳴點,不能只局限于字句表面,而要發掘文章背后的深意。為何有這樣一篇文章呈現給學生?又為何以Elias—一個窮苦黑人的視角來寫?這堂課的設計不是碎片化的,而是三條主線托起了一個大的主題背景。如圖所示:
筆者一步步引導學生理清思路,以學生的認知發展為教學基本依據,結合文章背景和學生的能力水平,讓他們由自己的人生去體驗別人的人生,幫助他們形成正直、無私、助人、友愛的價值觀。
另外,筆者把所有教師的課堂用語用更民主的方式表達。而筆者和學生的關系也變得更為亦師亦友。例如,導課時,我說:Will you explore why Nelson Mandela is a hero together with me? 課堂中,我說:Would you please do me a favor? Would you please act as our teacher and guide us to summarize the changes of Elias attitudes?等等諸如此類的句子,引導學生自己導出三條主線(即三大教學目標),并呈現于黑板上。我發現,學生是好為人師并且樂為人師的。只要我們提供給學生的舞臺夠大,夠民主,他們會最大限度地釋放獨特的魅力。而這種潛力的釋放有巨大的自燃力和它燃力。它會星火燎原,一發不可收拾,會使課堂從始至終活力四射。
最后,在這一課的最后一個環節,在學生做完自己心目中的hero的speech之后,筆者問學生: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 this lesson? 學生們暢所欲言,爭先恐后地表達。筆者想,因為鋪墊得好(三大教學目標—qualities, changes and structure已由學生自己總結在黑板上),有的學生說學到了描述人的詞匯,有的說學會書面表達的行文結構。這時,我一邊聽著他們的表達,一邊根據他們所說補全黑板上的思維導圖。很快,一棵參天大樹栩栩如生地呈現在黑板上。這時,一個學生站起來說:“Our heroes can be our teachers, friends, or our parents; they can also be scientists, ideologists or political leaders. Certainly the latter make more contributions to our society like Nelson Mandela and they are just like the big tree on the blackboard.”學生們聽到他的這一番話,一片雀躍歡騰。另一個學生直接站了起來說道:“Perhaps today we are young and weak, but tomorrow well be strong enough just like the big tree. When you look at me far away, I am a beautiful view; when you get close to me, you can rest in the shade of me. When Im alive, Im beneficial to others; when Im dead, I can also be used to make something else. Whether alive or dead, we are useful!”就在這時,我抓住靈犀碰撞的一瞬,補充說:“Whether or not you will become a big tree all depends on you…”這時,全班響起了掌聲。沒錯,如果這堂課僅止步于教學目標的完成那是不夠的,最震撼心靈的課不僅可以是“感嘆號”,還可以是“省略號”或“問號”。課堂上學生和老師的互動相輔相成,且學生們回答的問題對彼此都深有啟發。也正因為如此,學生們在課堂上的學習能力才超出自己、同伴和任課教師的預期。
教育是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教育是一次次內心的喚醒之旅,是發自內心的自覺自省,因為知識必須是自我認識,而自我認識只能被喚醒,不能被灌輸。所有自我覺醒的力量都有可持續性,所有因自我覺醒而獲得的知識都可以閃光。教育是觸及靈魂深處的教育,教育活動最關注的是人的潛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而非知識與知識的堆砌。正如蘇格拉底所說的:“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
讓孩子們超越自我,潛力喚醒,靈性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