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平
摘要: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商務英語學生必備的核心能力之一,在當前的商務英語口語教學中植入跨文化商務交際知識是順應時代發展、提高商務英語人才核心能力、推動我國進出口商務合作順利發展的必然之舉,論文從口語教學的方法與內容、考核方式、實習與實訓這些方面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跨文化思維;交際策略;文化差異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商務英語專業學生必備的核心能力之一,該能力的培養需要從相關語言課程和文化課程等多方面著手,其中在商務英語口語課程中植入跨文化商務交際知識對于提高該能力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1.商務英語口語課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商務英語口語課程主要以商務活動類型為載體,提供常用的語言表達方式,組織學生操練口語為主要授課形式,重在培養說話者在商務活動下的完成商務活動的表意能力,且主要以說話者本國的文化背景為出發點,一定程度上關注了外國文化的差異。然而,隨著我國進出口活動的蓬勃發展,尤其是“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的商務人士與來自全世界文化背景的商務人士發生著愈加頻繁和更加深入的交流與合作,這其中不乏出現了大量的跨文化商務交流沖突與障礙。由此,筆者認為,在當前的商務英語口語教學中植入跨文化商務交際知識是順應時代發展、提高商務英語人才核心能力、推動我國進出口商務合作順利發展的必然之舉。
2.跨文化商務交際理論
根據“國家標準的研制與商務英語專業質量建設”精神,跨文化商務交際能力,是以跨文化交際能力(即: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能力)為基礎,重點關注商務實踐活動中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交際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關注跨文化思維、適應、溝通能力稍有不同,跨文化商務交際能力關注商務交際認知能力、移情能力、行為能力。跨文化商務交際理論的主要源頭是跨文化交際學,該理論的創始人Hall(1959)指出跨文化與商務之間存在關聯,并和Hofstede(1980)等主張以國家文化為著眼點,分析跨國商務環境中因文化取向不同導致的跨文化誤解乃至沖突。而后越來越多學者對此提出質疑,Varner(2000)認為國家文化不能解釋所有文化差異問題或交際沖突;例如同一國家內,企業間也存在文化差異,也可能影響交際效果;所以提出應全面考慮文化、商務、交際三大要素的綜合影響。近年來,學者們從更加全面、動態的視角研究跨文化商務交際(Bjerregaard, Lauring & Klitmoller, 2009)強調參加跨文化商務交際的是個體,而非抽象的文化價值觀念;在跨國商務溝通中,交際參與者或決策者,例如商務談判人員的教育背景、商業頭腦、職業經驗、性格特征、宗教信仰、交際策略等個人文化身份都會對跨文化商務交際過程和結果產生重要影響。此外,也有學者研究動態商務工作環境等因素對跨文化商務交際的影響。
3.跨文化商務交際理論對商務英語口語教學的啟示
(1)教學方法的多樣化。結合案例教學法、為內容為依托的語言教學法、小組分工合作法、體驗式學習法等多樣化的方法,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豐富學習成果,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可提供真實商務案例,組織和引導學生模擬實際商務情境進行交際活動。并且,教師應積極創設相應情景所需的場所或道具等,合理分配各商務小組里的各個學生的角色與任務,以仿真體驗的方式激發學生運用恰當的語言表達方式進行跨文化商務交流活動。例如,以機場接機情景為例,教師可提前設定學生的不同國別身份并安排學生提前搜集對方國別的文化特色,同時提前列出可供選用的常用口語表達方式;現場模擬時提供航班播報背景音、行李箱、歡迎牌等道具,圈定接機口、酒店前臺等模擬場地,且在活動結束后總結和點評口語策略、語言能力、文化適應情況。
(2)教學內容的合理配置。培養商務英語學生的跨文化商務交際能力尤其需要關注文化板塊,即跨文化差異比較。商務口語課程可用不同場合或工作流程的商務活動為載體,不同語體和風格的語言表達方式為支撐,各國(區域)文化差異為添加劑,綜合構建出合理完備的知識體系??v觀目前的商務英語口語系列教材,多數以外貿流程性板塊、商業的不同行業領域板塊、常規商務辦公時的溝通與交流板塊為主要內容,部分引入了商務文化板塊,并沒有突出在不同文化背景時如何避免文化沖突與誤解。筆者認為應適當植入跨文化商務交際理論,提供交際策略,引導分析中外文化在經濟、宗教、教育背景、商業談判策略、商業工作風格、價值導向等差異,從而使學生具備跨文化思維意識和跨文化商務交際能力。
(3)校內實訓與校外實習相結合。為了培養學生教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課堂內外的口語練習必不可少。與枯燥機械的口語操練或背誦式口語相比,當前使用3D仿真或全真的口語實訓軟件相對新奇有趣,使學生身臨其境,更好地激發了學生潛力與學習效能。同時,在校外實習工作中,各實習單位或小組根據具體涉外業務情況,提前安排跨文化商務交際培訓,也可以極大地將課內知識、軟件實訓訓練與校外實踐相結合,可以極大地避免跨文化商務交流的失敗。
(4)教學評價方式注重過程化和模塊化。以期末口語測試作為成績考核的唯一依據或決定性因素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客觀真實體現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筆者認為,在學習過程中多次考核的方式,以及對語言模塊、交際模塊、跨文化模塊的綜合考評方式,更有利于促進學生持續地、多方位地提升跨文化商務交際能力。
商務英語學生跨文化商務交際能力的培養需要商務口語課程的支撐,也需要禮儀課程、區域(如:“一帶一路”沿線)或各國文化導論課程的助力作用,同時更需要學生個體發揮主觀能動性、教師發揮組織與引導作用、學校給予實習實訓方面的重視與支持,即教學活動的所有主體積極參與,才能極大地實現跨文化商務交際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史興松. 跨文化商務交際研究、理論、方法及應用[J].山東外語教學,2015,36(6):21-27.
[2]史興松, 徐珺. 跨文化商務交際學對商務英語教學研究的啟示[J].中國外語,2012,9(4): 65-70.
[3]王立非, 馮薇. 跨文化商務交際的理論構建及研究進展分析[J].外國語文研究, 2015,1(1):86-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