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瑞珍
摘要: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使快遞業務量保持高速增長,但多數快遞企業呈現“微利化、無利化、虧損化”的趨勢。究其原因,是加盟模式下同質化競爭加劇了“價格戰”,且快遞企業“小、散、亂”的狀態導致成本居高不下,快遞市場業務集中度不高。本文通過分析民營快遞業現狀,提出了電子商務背景下快遞企業基于供給側的供應鏈模式構建,建立綜合性網點、開展多元性服務、充分利用同城快遞運力,實現末端資源共享化、中高端供給普及化及供應鏈資源整合化。
關鍵詞:供給側;快遞企業;供應鏈模式
基金項目: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院科學研究項目(編號: NJSY17482)
1.引言
隨電子商務發展,快遞業務的需求一直在增長,2017年快遞業務量達400.6億件,同比增長28%,此前的連續4年均保持了年均增幅超過40%的速度;與此同時,快遞企業的數量也在迅速增長。快遞企業呈現出“小、散、亂”的狀態,物流成本也居高不下;另一方面,電商利用自身的貨源優勢打壓快遞價格,快遞企業之間的同質化競爭加劇了“價格戰”,即多數快遞企業呈現“微利化、無利化、虧損化”的趨勢,特別是加盟模式民營快遞企業的部分加盟商經營困難。究其原因,我國快遞市場業務集中度不高。
供給側改革是從供給端調整經濟結構,去產能,用新的供給創造新的需求。快遞企業作為快遞業務的供給側,快遞業供給側的問題表現為快遞企業“小、散”運力過剩,物流成本高。供應鏈的核心思想是分工合作,集中優勢資源經營核心業務。本研究從快遞業務的供給側提出構建快遞企業的供應鏈模式,每個快遞企業放棄“大而全,小而全”,而是集中優勢資源經營主營業務,各企業間資源整合,分工合作。
2.民營快遞企業發展現狀
2.1快遞業務需求旺盛,快遞業務量持續增長
民營快遞企業自20世紀90 年代興起以來,業務量一直保持高速增長,這得益于近年來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國家郵政局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快遞業務量有較大幅度的增長,達到了400.6億件,較 2016年漲幅達28% (見圖 1);同時2017年快遞業務收入達到4957.1億元,較2016年增長了24.7% (見圖2)。其中,民營快遞企業業務量的市場份額為92.2%,業務收入的市場份額為85.6%,民營快遞企業是快遞業務的主力軍。
2.2快遞業務供給運力重復浪費,服務質量標準不一
民營快遞企業中除了順豐、宅急送等直營模式的企業外,其他企業以加盟為主。快件經歷“收件網點—始發集散中心—中轉中心—目的集散中心—派件網點”的過程中,只有少數環節是快遞公司總部運營的,大部分環節都是加盟商在運營。2017年申通全網的轉運中心82個,但自營轉運中心僅為48個,自營率59%。轉運中心尚未全部直營,末端收派網點的直營率更是微乎其微,如表1所示。
一方面,網點投入運力重復,多家快遞公司的網點覆蓋同一區域,均需投入建設(租金)成本、人工成本、裝修成本、車輛成本、派件成本等等。在一二三線城市網點的密度越來越高,平均1.5公里一個網點,資源重復投資,同行以及內部競爭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存在運力浪費,單個網點選址要考慮建設成本,當業務量比較分散時,再加上客戶需求的變化,上門寄取的客戶越來越少,網點的大部分快件都是通過提送貨的形式完成,會產生越來越高的取派件成本。
服務質量方面,加盟模式下快遞企業總部將中轉中心或末端網點的運營交給加盟商,快遞企業向加盟商銷售快遞服務(加盟費)和物料(快遞包裝、面單)費用,企業服務標準則完全由加盟商主導,快遞企業總部很難直接參與和管理,服務效率低下。加盟商自負盈虧,各自為陣,溝通運作效率不高,網點反應速度和服務質量下降。
2.3快遞網點收入微利化
從圖3可見,快遞業務量的增加速度高于業務收入的增加速度,快遞包裹平均單價逐漸下降,見圖4。2017年400.6億個業務量帶來4957.1億元的業務收入,每個快件平均價格僅為12.4元。一方面,來自電商企業的競爭壓力,使得快遞企業的議價能力降低,買方市場下為了得到客戶,不惜犧牲價格,電商客戶的國內異地包裹的價格低至4元。另一方面,不同區域存在多個快遞企業的加盟網點,為了爭奪客戶,網點之間價格競爭激烈,使得原本就薄利的網點利潤更少了甚至虧損。
3.快遞企業基于供給側的供應鏈模式構建
3.1末端資源共享化,建立綜合性網點
撤銷現有網點,減少末端運力重復投入以及設施的重復建設,共同搭建社區快遞服務共享中心或設立智能快遞箱。人口密度大的城市社區以社區快遞服務中心建設為主,多家快遞企業通過與其合作,共享資源,減少運力的重復投入,同時也減少派件等待時間,提高派件效率。共享中心可以實現快件集中收件、暫存保管,從而提高城市配送的效率并節約配送成本。在商務樓宇、辦公場所密集區、居住社區等投放智能快遞箱,作為“最后一公里”終端派件的補充形式。智能快遞箱投放選址應盡量選擇人員素質高、安保條件好的區域。另外,社區便利店、藥房、居住小區物業等也可配置一定量的智能快遞箱,配合自提點的建設和便利店、小區物業自提模式,以更好地完善城市社區快遞服務。
3.2中高端供給普及化,開展多元性服務
加盟商在設施設備、信息技術上的投資規模小且分散,因此快遞企業應在即時配送、快運、末端配送以及轉運中心進行建設投資,中轉中心自營化,提升服務能力與服務質量。醫藥、冷鏈、生鮮等成為快遞行業的新增長點,是高附加值服務,快遞企業建立流通環節的配套設施設備,為全產業鏈降本增效做出積極貢獻。除此之外,運用科技創新的成果,提升行業運營效率。在收寄、運輸、分揀、末端服務等各環節,投資建設自動分揀系統、分揀機器人、無人倉等智能設備。
3.3供應鏈資源整合化,充分利用同城快遞運力
快遞企業集中優勢資源進行網絡建設與布局,充分利用同城快遞豐富的客戶資源及現有網絡實力,末端派件業務采取與同城快遞進行合作的“眾包模式”,減少運力投入,提供靈活的派件服務。現有末端派件是按區域劃分的,不同網點間存在取派件的交叉線路。眾包模式采取按快件相同目的地劃分的快遞配送任務,靈活共享社會資源,減少了運力浪費。
客戶對快件的服務、時效要求越來越高,也是快遞業務高效快遞的屬性的必然要求,長距離的運輸服務難題已逐步解決。通過開放的移動互聯網平臺,將派件業務分解給社會閑置、過剩運力來完成,按照快件相同目的地完成配送任務,很好地解決了“最后一公里”的同城配送業務效率問題。
參考文獻:
[1]程林,蹤鋒,汪琦.關于構建城市社區快遞服務中心的思考[J].科技資訊,2014(32):194-195.
[2]李紅星,等.我國同城快遞運營模式探討[J].網絡與信息化,2015(12):203-205.
[3]劉妤.供給側改革下快遞企業物流能力提升研究[J].產業經濟,2017()5):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