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進一步明確了方向。
關鍵詞:延安精神;道德教育;青少年
長期以來,學校德育工作始終突出一個主題——大力弘揚“延安精神”,將革命傳統教育體現到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為學校德育工作創造了寶貴的經驗。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經過長期斗爭實踐形成的革命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精華,是我們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一再強調,要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用其教育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使之成為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集中體現;弘揚延安精神是當前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幫助青少年樹立遠大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有力武器。因此,用延安精神對青少年一代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充分利用各類德育資源,大力弘揚延安精神,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綜合效益。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是一項社會綜合系統工程,貫穿于青少年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學校要深入學習宣傳先進人物事跡,充分利用未成年人入學、入隊、入團及重要節慶日等契機開展主題鮮明、內容鮮活、形式新穎的德育活動,把深刻的教育內容寓于生動有趣的活動中。
一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學校要進一步加強德育課程的教育教學工作,開齊開足開好德育課程。要積極推進新課程實驗工作,在創新教學手段、改進教學內容、優化教學過程中構建德育課程課堂教學的新模式。要將綜合性實踐活動作為延伸學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載體,把學生的知識學習與人格養成、品德提升融為一體。要充分重視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科學處理好學生學科學習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問題,使各學科教學成為德育的有機組成部分。要結合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教育的開發研究,不斷增強課程的德育內涵與地方特色,使之成為深受廣大未成年學生歡迎的思想道德教育載體。
二要充分發揮網絡教育的信息化作用。電子網絡對廣大青少年學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也是提高青少年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要重視增強青少年學生網絡安全防范意識和網絡道德意識,引導青少年學生自覺遵守“青少年文明上網公約”,使他們形成對網絡道德的正確認識,養成道德自律。要加強對校園網站的管理與建設,充分考慮未成年人的興趣愛好,積極開設德育網頁、專欄,開展直觀形象、生動活潑的網絡德育活動,打造德育信息化平臺,使網絡成為貼近學生的德育新陣地。
三要充分發揮“六大基地”、“四個資源”的實踐性作用。學校要大力挖掘我市豐富的社會德育資源,充分利用現有的青少年德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六大基地”資源,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要求,每年都要組織不同年級的學生到各類基地開展參觀、考察和實踐活動,使我市的每一個中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都有到西寧市每一個教育基地接受教育的經歷。學校還要充分運用青海名人資源、社區教育資源、學校德育特色資源、節日教育日特殊資源等“四大資源”,為廣大少年兒童開展活動提供豐富的實踐場所,為推進素質教育服務。
四要充分發揮共青團、少先隊、關工委等群眾性組織的綜合力作用。學校要把團、隊工作納入學校素質教育的總體布局,要推薦優秀的青年教師擔任團隊工作,切實落實學校團隊干部待遇,積極支持學校團隊工作,充分發揮團隊組織的德育作用。要重視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和“五老”隊伍的作用,調動每一位關心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老同志的積極性,引導他們發揮優勢,支持他們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貢獻力量。要進一步加強“三結合”教育工作,積極探索家校聯系、社區共建的有效途徑,延伸學校德育臂手,形成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強大合力。
二、結語
歷史發展的經驗證實,誰掌握了青少年一代,誰就掌握了未來。這就是說今天青少年一代的素質特別是道德素質不僅決定著國家未來的社會風貌和民族精神,也將決定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改革開放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對培養各類人才和勞動者的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學校要把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作為一項事關全局的戰略任務納入教育發展總體規劃,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要進一步完善黨支部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學校資源和社會資源相結合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要積極主動地協調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通力合作,齊抓共管,進一步建立健全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共同關心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運行機制。學校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原則,不斷創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基礎性、實效性、針對性,積極創建德育工作特色學校,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學校德育工作典型。學校要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繼續深入開展“愛祖國、愛青海、愛西寧”主題活動,大力弘揚“三平”精神和“開放融和、拼搏爭先”的新時期青海精神,引導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遠大抱負,特別是要引導廣大學生把個人的成長進步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同祖國的繁榮富強緊密聯系在一起,樹立建設祖國、奉獻社會、振興中華的遠大志向。
作者簡介:
侯景淼(1972.10—),男,漢族,山西汾陽人,副校長,一級教師,本科學歷,單位:西寧市光華小學,研究方向:學生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