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從喬治·華盛頓到托馬斯·杰斐遜,美國早期的幾位總統都堅信,情報工作是美國防御工作的根本,也是國家安全的基石。在這幾位總統看來,無論采用什么手段所獲得的情報,都會使美國擁有優勢。因此,他們主張美國特工在挖掘情報時必須“不遺余力”,甚至不惜踩踏法律底線。
美國情報之父
“如果想擊敗敵人,沒有什么比一份珍貴的情報更重要。當然,要獲得它需要付出沉重的代價?!?755年,目睹英軍在法軍包圍圈中苦戰3個小時仍未能擺脫慘敗命運的喬治·華盛頓發出上述感慨。
人們知道華盛頓是美國開國總統,但很少有人了解,他實際上還是美國的“情報之父”。美國中央情報局在評述華盛頓的情報生涯時承認:“為獲得有價值的情報,他在招募特工、建立間諜網的同時,還會嚴刑拷打拘捕的俘虜,甚至威逼利誘可疑的平民。這并不符合當時獨立軍制定的相關法規。但這些行動確實取得了重要的效果?!?/p>
在搜集情報方面,華盛頓不僅舍得投入,而且知道如何說謊。他還常常指導手下的特工:“在搜索秘密時要翻開每一塊石頭,不留下任何死角。”
華盛頓早年就是一名出色的間諜。1753年,21歲的他前往俄亥俄地區刺探法軍情報。在嘗試常規方法但效果不理想之后,他開始在法軍中結交酒肉朋友。這一招果然奏效,在一番呼朋喚友、觥籌交錯后,華盛頓得到了所有他想要的情報。
獨立戰爭初期,獨立軍遭遇一連串的失利,這讓華盛頓對情報工作更加重視。他立下雷打不動的規矩:即使資金短缺,也要擠出至少10%的經費來保證間諜活動的開銷。就任大陸軍總司令兩周后,他批準的第一筆款項就用在情報搜集上——交給一名軍官333美元,令其前往波士頓建立間諜網,監視英軍的動向。
一年后,華盛頓又下令建立“諾爾頓游騎兵小隊”,由130名士兵與20名軍官組成,主要執行秘密的戰場偵察任務,并將情報直接報告給華盛頓——這被視為美國陸軍最早的軍事情報單位。時至今日,美國陸軍情報部門的徽章上還標有“1776”的字樣,這是諾爾頓小隊建立的年份。
令華盛頓感到遺憾的是,諾爾頓小隊的成績并不理想,首次派出特工執行滲透偵察任務,便被英軍察覺,執行任務的特工也被抓住后當眾處決。
與諾爾頓小隊相比,華盛頓更主要的情報來源是建立在紐約、費城等地的間諜網。一份日期為1778年6月18日的官方開支記錄顯示,華盛頓曾向費城地區的間諜網支付6170美元,這在當時是一筆相當驚人的巨款。
在眾多間諜網中,最受華盛頓青睞的當數紐約的“卡爾珀”情報網。其20余名間諜使用密碼、化名、密寫術、“死郵箱”等專業手段,24小時不間斷地向華盛頓報告紐約城內英軍的一舉一動。1780年7月,“卡爾珀”情報網內一位化名“女士”的間諜傳來情報,稱英軍將派軍出海,攻擊剛剛渡海上岸、準備向華盛頓施以援手的法軍。
華盛頓接到報告后,立即編造了一份攻打紐約的作戰計劃,一名當地農民“碰巧”在路邊“撿”到這份計劃并交給英軍。與此同時,華盛頓調動部隊向紐約進發,進一步造成攻擊假象。這招果然騙到了英軍指揮官,剛出海的英軍被緊急召回,立足未穩的法軍躲過一劫,對日后的戰局造成了重要影響。
總統秘密服務基金
被稱為“美國憲法之父”的詹姆斯·麥迪遜,不僅從華盛頓手里繼承了國家權力,也繼承了對秘密情報的重視。
在一些史學家的評價中,“麥迪遜對美國憲法的每一個字都言聽計從”。也有史學家指出,他對憲法中“行政首腦擁有不受限制地實施秘密行動的權力”一章執行得一絲不茍。在他看來,偷看公民的信件(相當于今天的電子通信監聽)算不上什么大事,因為這樣做可能獲得事關國家安全的重要情報。而事實上,當時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保護公民通信隱私。麥迪遜將其國家元首的行政權力凌駕在了法律之上。
雖然麥迪遜主持起草了美國憲法歷史上最重要的修正案——《權利法案》,但他本人最初對該法案曾提出過反對意見,認為法案賦予公民的言論自由、新聞自由、不受無理搜查和扣押的權利,“會將這個國家引入歧途”。
他在一份手稿中寫道:“我從不認為憲法中沒有《權利法案》是一種缺失,我也從不急于為憲法補充這一部分。實際上,我提出這份修正案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他人非常渴望它的出現和存在?!?/p>
麥迪遜曾在與漢密爾頓合著的《聯邦黨人文集》中稱:“總統的保密權和派遣權是外交和軍事政策成功的關鍵,為謹慎起見,有必要獨立處置情報事務?!?/p>
1790年,當時還是國會議員的麥迪遜為了讓總統能“獨立處置情報事務”而不受外界干擾,發起創辦了“總統秘密服務基金”。該基金的開支細節不受國會監管,總統可以自由使用這筆錢,開展各種“敏感的秘密活動”。而當時的法律規定,總統的任何一項公共支出,都必須向國會備案,并在必要時解釋其用途。從這個角度看,“總統秘密服務基金”其實就是幫政府繞開法律監管,批準一些“見不得光”的財政支出。
據稱1805年擔任國務卿期間,麥迪遜曾私下動用“總統秘密服務基金”,供一名外國使節娛樂,理由是“盡量讓大使在美國玩得高興”,以便從他嘴里套出更多有價值的情報。
另一條可信的“總統秘密服務基金”動用案發生在1812年,當時麥迪遜總統授權支出5萬美元(這幾乎是“總統秘密服務基金”的全部款項),以購買新英格蘭地區聯邦制擁護者與英國人之間的往來信件,這些信件掌握在一名英國間諜手中,據稱包含大量“叛國信息”。
有歷史學家指出,麥迪遜和國務卿門羅將這些信件買到手后交給國會,并不是為了懲治叛徒,而是為了進一步激化美國針對英國的戰爭情緒,同時打壓總統的政治對手。
“偷拆信件小貼士”
1929年3月,胡佛宣誓就任美國總統,史汀生被任命為國務卿。這位國務卿堅持“君子不拆他人信件”的原則,關閉了綽號“黑屋子”的密碼破譯機構,一時在國際上為美國樹立起“正人君子”的形象。然而歷史證明,史汀生的做法效果有限。在他之前,數位美國總統早就對拆看他人信件司空見慣。喬治·華盛頓甚至專門向部下傳授“偷拆信件小貼士”:首先你得知道如何在不破壞封印的情況下打開信件,然后記錄其中的內容,最后讓這些信件照樣郵寄出去。
在華盛頓的影響下,后來成為美國總統的托馬斯·杰斐遜、本杰明·弗蘭克林、約翰·亞當斯等人,在獨立戰爭期間都加入了一個秘密委員會,專門負責從拆開的信件中摘抄只言片語,來進行對敵宣傳,以瓦解敵方的軍心——沒人認為這有什么錯。杰斐遜在1807年的一封信中寫道:“作為一名優秀軍官,就應該做好一切準備,(為獲取有用且必要的情報)不惜突破法律的嚴格限制。”
密謀綁架英國王子
從杰斐遜寫下《獨立宣言》到麥迪遜離開白宮的41年間,美國的總統們為獲得情報發起過各種各樣的秘密行動,其中不乏踩踏法律底線的行動。
1780年,獨立戰爭進行到緊要關頭,華盛頓得知英王喬治三世的兒子隨戰艦“圣文森特角”號在紐約一帶作戰,遂下令對其進行秘密綁架,并稱“可以使用任何方式完成這一任務”。但這項計劃最終沒有實現,因為英軍為王子加強了保衛。事實上,獨立軍的這項計劃違反當時的相關國際法案,而且該計劃還涉及對一些英方非戰爭人員的攻擊和暗殺行動。
其后,一些美國總統為得到有價值的情報,曾試圖賄賂外國領導人、逼迫記者與公司雇員“為國家服務”等。亞伯拉罕·林肯更是為國家安全局的電信竊聽找到了借口:電信公司完全歸聯邦政府所有,政府可以令其攔截美國公民的個人通信。
上述出格的情報搜集手段,都建立在冠冕堂皇的理由之上:保衛美國的民主與自由。情報權力的獨斷意味著對民眾權利的背棄,這一點始終未能從美國的政治血液中消失。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