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越 景瑾
摘 要:隨著時間的發展和國家的不斷正確引導,知識付費將是未來知識經濟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分析了目前知識付費市場中存在的問題,比如:版權保護問題、內容問題、法律法規不健全問題等,通過分析發現必須加強并完善知識付費平臺的制度、 提供定制化增值服務、出臺關于知識付費的法律法規,從而奠定知識付費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知識付費;版權保護;知識共享
近年來,在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共享經濟的熱潮下,時間的碎片化與信息的海量化催生出了人們對知識篩選的需求。一方面隨著大眾消費從生存型消費轉向發展型消費以及對知識產權意識的增強, 知識付費逐漸成為主流。另一方面互聯網公司為了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不斷探索新商業模式——知識付費。
知識付費,顧名思義是指人們通過互聯網技術付費獲取知識來滿足對自身認知提升的行為。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涌現了大批的知識付費平臺, 如得到、喜馬拉雅等平臺, 付費制成為這一階段的核心內容。知識付費實際上是知識共享3.0階段的迭代形態, 共享仍是其核心, 而付費是其外在形態。具體而言, 知識付費是一種依托于開放型社群, 在付費的基礎上由個人面向網絡大眾提供在線問答、網絡課程、信息共享等內容服務的傳播模式。
一、知識付費當前存在的問題分析
知識付費不僅借力于互聯網發展和知識社群的演進、支付方式的便捷,也得益于人們對知識需求的增長,焦慮的蔓延以及從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消費轉變的共同作用。然而目前知識付費行業發展還處于不成熟階段,存在諸多不足的地方,促使對其的評價褒貶不一。
(一)版權保護問題
版權保護不力是知識付費面臨的首要問題,盡管付費知識經濟風生水起但盜版現象仍屢禁不絕。知識產權的模糊不清的界限使得很多侵權行為難以判定,不僅創作者的利益受不到保護、打擊創作者的積極性還會大大降低用戶的消費欲望,最終導致行業發展進入困境。
(二)內容泛娛樂化與同質化
眾多知識共享平臺上的作品和問題其娛樂性大于知識性, 使用戶關注焦點過度放在娛樂性話題上, 而忽視產品的嚴肅性和知識領域的貢獻,這不僅背離了知識分享的初衷,同時也打擊了優質內容創作者的積極性。
在現有的知識共享平臺中,復雜深奧的內容往往只通過短短幾分鐘的音頻或視頻來表達,知識被簡化成通俗易懂的內容, 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犧牲的是知識的深度性、嚴謹性和系統性, 用戶付費得到的不是純粹的知識,而是具備他人觀點和具有內容娛樂特征的知識
(三)內容眾多碎片化
內容眾多碎片化這點既是優勢,卻也是缺點。雖然利用的是用戶碎片化的時間,為用戶節約了大量時間,但是也產生了碎片化內容與完整知識體系之間的矛盾,使得學習效率低下。短時間攝入過多的碎片知識,導致了自身思考的減少和退化。如果用戶僅僅是去閱讀而不去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那么學習過程和結果都是大打折扣的。
(四)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
隨著知識付費熱潮持續不斷,對于這種基于互聯網創新出的新模式目前國家尚未出臺相關的規定,這可能會導致大量不良知識進入平臺,破壞知識的穩定性。
二、對于知識付費問題的解決途徑
(一)加強并完善知識付費平臺的制度
目前大多知識付費平臺里對創作者進入平臺的門檻較低,所以進入平臺的內容會魚目混珠。未來,隨著知識付費平臺中內容的增多,如何完善篩選、評價及推薦機制將會成為平臺提高用戶體驗的基本問題。加強并完善這些問題既可以保證知識的專業性和精準性,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杜絕魚目混珠的現象,還可以適當的提高用戶黏性。
(二)大數據應用, 提供定制化增值服務
目前,人們處于信息智能化的時代,只有智能化的信息才能滿足用戶的知識需求,也只有智能化的信息才能實現大規模知識變現,進而解決知識變現平臺和創作者的盈利模式問題。知識付費平臺不僅將會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根據用戶的瀏覽習慣,向用戶推送定制化信息,滿足用戶對知識的精細化需求。知識付費平臺還會利用大數據將為付費用戶提供更加全面細致的增值服務如為用戶制訂學習計劃等。
(三)出臺關于知識付費的法律法規
加大對知識版權的保護, 維護知識創造者的合法權益, 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 為知識變現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 使平臺得以安心地將知識共享, 促進全國知識變現的發展。
結束語:
綜上,知識型付費既具有廣闊的前景,也存在困境。隨著時間的發展和國家的不斷正確引導,知識付費將是未來知識經濟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并且知識付費將會為知識產權的保護奠定堅實的基礎,而且未來一定會有更多創新的交互方式接踵而至,來保證獲取知識效率的提高和知識學習的系統化。
參考文獻:
[1]孟曄.互聯網時代知識變現之思[J].互聯網經濟,2016(07):12-15.
[2]段滟姝.中國知識變現模式分析——以喜馬拉雅為例[J].現代商業,2017(35):173-174.
[3]郭全中,郭鳳娟.大數據時代下的媒體機遇[J].新聞界,2013(17):56-59.
[4].知識付費的春天來了嗎[J].中國報業,2017(11):14-15.
作者簡介:
李越(1996-)女,漢族,陜西省西安市人,學生,單位:陜西省西安市西京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