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些年來,在國內外大環境影響之下,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平均降低了6%~7%,稱為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中國主要面臨著多方困境,鑒于此種局面,我國需要進一步進行經濟上的改革開放,破除約束現狀的各種障礙,加強發展綜合國力,構建新型發展產業鏈,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中國在全球經濟化的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以我國的煤炭產業轉型為例做分析,探討中國經濟在轉型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
關鍵詞:新常態;中國經濟;轉型;產業升級
中國經歷了40年的經濟快速發展,現已進入經濟發展的階段轉型時期,由原來的短期波動型經濟發展狀態轉變為穩定型的新發展狀態,而不是表現為短期內的非穩定狀態。下文主要結合煤炭產業發展的實踐,做經濟學上的一些理論闡述。
一、產業升級的必要性
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改革,建立了市場經濟的動力體系,同時也健全了市場經濟運行的模式與相關的規章制度,提高了當時的經濟效益,推動了我國經濟體系的完善與發展。除此之外,我國存在巨大的市場發展空間,為新型的經濟體系發展提供了動力。四十年來,經濟增長的巨大引擎主要素驅動,即依靠廉價的勞動力、土地要素,依靠大量的資源開發和對環境、生態的破壞,建立了大規模投資拉動、項目驅動的經濟發動機。除了這些因素,政府亦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各地各級政府均把提高當地民生經濟作為首要地位,在這個過程中其“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推動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
鑒于如此快速的發展速度,從長遠來看,中國經濟發展受阻是一個必然的趨勢,這也是經濟轉型必要性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已從改革初期的短缺到現在的過剩,這個是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因,非人為因素能隨意控制,而是經濟發展到某一階段所必須面臨的狀況。因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了解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及產業升級的必要性:第一,如果僅以量的增加和規模的不斷擴大來衡量,嚴重的可出現負效應的情況;第二,隨著供應成本不斷上升,勞動力從過剩發展到短缺;第三,環境遭受破壞,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第四,世界經濟蕭條,國際經濟環境惡化,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極為不利;第五,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需求轉型階段,原常態發展遇阻。隨著國家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結構的變化,將引導中國經濟進入新層次,進入新常態;第六,信息技術革命的到來,伴隨著信息技術的全球化,我國也面臨著更大的機遇與挑戰,迎來新的經濟發展階段,這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是人的意志所能改變的。
二、常態下的經濟發展動力來源
結合各方面的因素,筆者認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來源主要是市場的競爭壓力、創新因素的發展驅動與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下面就主要這三個原因進行一一論述。
(一)市場競爭壓力
原常態的經濟發展到了盡頭,就產生了相應的過剩經濟,這些過剩經濟為了發展而進行競爭,競爭的過程中就會有進步,根據優勝劣汰的趨勢,我國的經濟體制得以重新發展規劃,在競爭中成為新的主導力量,經濟轉型升級得以發展。
(二)創新因素的發展驅動
面對新的市場需求,創新是生存下來的根本,只有跟上創新的潮流企業才能得以將轉化為機遇,鞏固原先所擁有的基礎,發展新的領域,由原先的“量”轉變為“質”,提高生產質量,個性化高質量、高價值的創新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創新驅動既體現在滿足新需求拉動下的產品創新、工藝創新、裝備水平的提高、原材料的創新,也體現在基于信息網絡技術平臺的商業模式創新、市場開拓途徑創新等方面。
(三)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
改革開放是釋放市場經濟機制的重要因素,國有經濟改革的最終目標是打破國有經濟市場壟斷的局面,創造新的市場經濟機制,處理長期存在的效率低下問題,通過優化產權結構,創新經營模式或經濟體系,實現國有經濟的變革,釋放中國經濟體系所存在的潛質。除此之外,深化市場經濟體制,規范市場秩序,優化市場環境,需要政府的高度配合,也是原經濟狀態下政府發展的動力之一。在新常態的狀態下,政府成為發揮市場經濟體制的操控者,政府可直接配置資源的機會只存在于市場失控的情況下,如公共服務的基礎設置等。除此之外,政府是經濟利益的主體之一,其角色也將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新常態下的政府職能轉變是深化改革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關鍵環節。
三、新常態下中國煤炭行業的產業特征
(一)發展速度趨緩對煤炭行業的影響
在新常態的影響之下,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明顯降低,由原來的增長速度降低至6%~7%,影響著各個行業的發展,煤炭行業曾有過“黃金發展時期”,但這個“黃金發展時期”只持續到了2012年。隨后煤炭產業出現過剩的情況,進而出現煤炭的價格大幅度下跌,甚至在2014年底,煤炭的價格比原來降低328元每噸,跌幅高達38.4%,整個煤炭行業的利潤整體下滑,今后很長一段時間,該行業的生產狀況亦然處于很長一段低迷的狀態。
(二)經濟結構轉型對煤炭企業的影響
經濟新常態除了表現增長趨勢緩慢以外,還表現有經濟結構的變化,自從中國進入工業化以后,主要是以高科技產業,現代服務行業以及制造業作為主要力量。近些年來,我國還發展有互聯網金融產業、物流產業等一些新興發展的行業,這些行業與傳統的工業化行業比較,其GDP增長了60%,逐漸擺脫以工業增長為主要依靠的狀態,隨著國民經濟結構的轉型,“煤、焦、冶、電”傳統產業將逐步由主導地位過渡到基礎產業地位,隨著固定資產投資增幅放緩,鋼鐵、建材、電力等對煤炭需求增幅也將放緩,煤炭產業將處于供大于求的局面。
(三)質量效益的提升對煤炭行業的影響
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對企業生產的要求更加注重高質量與高效益,然而基于對自然資源的保護以及環境的保護限制了企業高質量、高效益的發展,在新常態的經濟型影響之下,主要以轉變煤炭的生產方式和煤炭消費用途的轉變來改變,進而提高煤炭行業的資源開發以及利用情況,進一步推動煤炭產業的發展,迎來另一個“黃金時期”。
(四)能源結構調整對煤炭行業的影響
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對企業的要求是綠色環境,污染少、高效率,環境友好發展型的企業,對高耗能、高污染的行業進行加快轉型的要求,能源需求強度和增速也隨之下降,預計2020 年前能源需求年均增長3.3%左右,2030年前將下降到1.5%~2.4%,煤炭需求增速也隨之放緩。我國要求未來的企業在能源發展上要堅持高效、清潔與低碳。由于目前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成為一個很大問題,需要我們共同去改變,綠色、低碳已經成為世界企業發展的主流,對煤炭的安全高效綠色的開采也提出進一步的要求,對煤炭的清潔高效低碳利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新常態下煤炭產業發展體系構建
(一)將生存壓力轉變為發展動力
新常態的經濟下,常常面臨產能過剩的壓力,要想生存發展就必須得另辟蹊徑,不可沿用老路,迫于生計的情況下,許多企業紛紛展露身手,而這時候,具有創新思維的企業往往能夠生存下來,帶動其他企業發展,市場的競爭壓力是發展的動力,迫使煤炭行業的構造發生改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產生加快從要素驅動、 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的轉變,推動煤炭安全高效智能綠色生產和清潔高效低碳環保利用。同時也進一步優化了煤炭產業的生產結構、組織結構和產品結構。提高煤炭行業的生產效率和經濟發展質量,由增量擴能型轉變為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促進煤炭行業的信息化、綠色采摘化發展。
(二)創新是行業轉型升級的發展驅動
煤炭行業能轉型升級的主要是創新的改變,創新是轉型的發展驅動,是新常態下經濟體系不斷優化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創新將國有企業的發展推動到了一個全新的領域,主要是通過以下兩個途徑:一是在體制機制上,建立一個適合現階段發展的新的發展機制;二是加快建立具有較強技術創新能力的企業開發中心,完善其運行機制,優化產業結構,實現從規模導向到技術導向的轉變。
(三)激發煤炭行業的內在生活力
原常態下的煤炭資源短缺,其企業的生活力被掩飾,而新常態下的煤炭資源過剩,市場競爭的壓力,迫使企業需要改革發展,而展現出行業內在的活力,促進企業深化改革,為煤炭行業進入新常態后續的發展提供了動力,激發煤炭行業的優化改革。
結束語:
本文主要是結合煤炭行業的發展來論述新常態下我國經濟轉型與產業,從上述的內容可以得知,煤炭行業的戰略轉型主要是結合了自身的優點,并將市場緊密聯合在一起,充分利用自身原有優勢并可以快速應用的新產業作為轉型的核心。由此看出,在轉型的過程中要注重改革,注重創新科技的力量,發展新型的生產模式和改變傳統的管理經營策略,依托自身存擁有的優勢引入新型管理方法以及生產技術,從而實現快速的轉變的目的,在綜合考慮多方因素的基礎上才能達到理想中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博.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J]. 經貿實踐, 2016,(24).
[2]李樂言. 關于新常態下中國經濟轉型與產業調整研究[J]. 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 2017,(12).
[3]汪一洋, 李延強, 許修雷. 新常態下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研究[J]. 廣東經濟, 2015,(06):6-15.
[4]王學志.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轉型與升級探討[J]. 現代經濟信息, 2015,(16).
作者簡介:
史雅潔(1988-),女,漢,河南省舞陽人,講師,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