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鐳
在2018年的國際關系大格局之中,南太平洋群島地區尤為引人注目。一些歐美國家及澳大利亞自年初即頻頻“熱炒”中國在南太地區的“新殖民主義”“新霸權主義”“資源掠奪”等“中國威脅論”。一時間,西方對中國與南太島國互利合作的“妖魔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烈度。一向對南太島國根本不屑重視的歐美國家為什么會在今年突然對南太如此“關心”?
首先,一些歐美國家對南太地區的重新關注源于對該地區新探明豐富自然資源的覬覦和掌控企圖。雖然南太地區的陸地面積僅為52萬平方公里,但其專屬海洋經濟區面積遼闊,高達3000多萬平方公里。遼闊的海域蘊藏了無盡的動植物資源和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資源。據聯合國和澳大利亞有關部門報告,南太平洋群島地區遼闊的洋底近來又探明了儲量豐富,并極具戰略價值的稀有金屬和多種金屬結核礦。據悉,這些寶貴的金屬資源對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領域和尖端軍事領域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價值。掌握了這些寶貴的自然資源,既可以助力本國高科技和軍事技術的快速發展,又可以在資源上卡住競爭對手的“脖頸”,制約其尖端技術的發展和進步。
其次,歐美國家對南太地區的重新關注還在于14個太平洋島國深刻認識到團結的力量,成為國際社會一支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南太島國自上個世紀60年代陸續擺脫殖民統治,由于在經濟上仍然嚴重依賴前殖民宗主國,因而在政治上很難真正的“獨立、自主”。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它們與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大力發展經貿合作后,在外交政策、全球和區域治理及經濟新秩序等方面日益表現出強烈的獨立自主意識。中國與南太島國(包括未建交國)同為發展中國家,雙方在全球共治、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等重大問題上有著相同或相似的利益和關注,因而在國際政治上不斷加強合作。在經濟上,中國奉行“平等、互利、共贏”的原則,尊重島國的切身利益,從不在對南太島國的援助上附加任何政治條件。西方機構和媒體普遍注意到島國政府和民眾的情感天平已經倒向中國,而這正是某些西方勢力所不愿看到的。
最后,歐美國家對南太地區的重新關注還在于亞太地區力量格局的重大轉變和它們對美國建構的霸權體系前景的擔憂。南太平洋群島地區扼守亞洲與南北美洲海上交通要沖,具有重要的軍事和戰略價值,是太平洋地區霸權國必須掌控的軍事戰略區。美國和澳大利亞的一些軍事學者指出,日本在二戰前將帕勞殖民地擴建為軍事基地后,一舉斬斷了美國本土與亞洲的聯系,致使美軍菲律賓基地在太平洋戰爭伊始便完全崩潰,數萬美軍不戰而降。在亞太地區力量發生重大變化之際,美國及其軍事盟國為了護持其霸權體系,一方面在該地區新建大型軍事基地,另一方面竭力加強對南太平洋島國的軍事控制,絕不容許島國與任何非西方國家建立軍事和安全合作,嚴防非西方國家在島國建立各種形式的軍事和安全設施。
從上述分析不難發現,歐美國家對南太地區重新關注的背后有著深刻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因素。但是,經歷了民族獨立和全球化洗禮的南太平洋島國對國家現代化發展的方向、路徑與合作伙伴已經有了全新認知。它們既不會再次“被迫無奈”地接受一些歐美國家附加種種政治條件的“援助”,也不會聽信它們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國家的“妖魔化”讕言。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在西方發達國家紛紛撤出非洲之際,加強與非洲欠發達國家間的互利合作。經過20多年的辛勤耕耘,中國頂住了西方國家對中國“新殖民主義”“資源掠奪”等誣指,終于讓這片被西方標為“毫無希望的大陸”成為舉世公認的“充滿希望和活力的新大陸”。與非洲相似,南太地區是發展中國家的集中區,也是聯合國新千年“脫貧計劃”的重點幫扶區。中國秉持開放的心態,歡迎世界各國在“平等、包容、合作、共贏”的基礎上與南太各國一道為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的福祉貢獻力量。▲(作者是北京外國語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8-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