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超
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將新知識融入學生認知結構的過程。因此,要把握好這個過程,讓學生學會抓住要點,促進新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并能夠將知識加以應用。課堂教學要讓學生掌握認知策略,培養學習興趣,養成勤于動手、動腦的良好習慣。這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地進行知識建構。
一、重視課前提問的巧妙設計
思考是由問題引起的,在課堂教學中,要想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就要提問。有了問題,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進而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產生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如果學生在思想上沒有需要解決的問題,沒有求知的渴望,就不會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使用課前問題設疑激趣,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引起學生主動探究和思考的興趣。
比如,在學習等比數列時,教師可通過一個有趣的故事開始。在古代,一位國王要獎勵象棋的發明者,問他想要什么。發明者說:“請在棋盤的第一個格子里放上一顆麥粒,在第二個格子里放上兩顆麥粒,在第三個格子里放上四顆麥粒,以此類推,每個格子里放的麥粒數都是前一個格子麥粒數的二倍,直到第六十四個格子,請給我足夠的麥粒以實現上述要求。”國王覺得這個要求不高,就欣然同意了。那么,象棋的發明者能夠實現他的愿望嗎?再如,一張報紙就會帶你登上月球,你相信嗎?讓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去學習等比數列和等比數列的求和公式,他們就會產生極大的興趣,就會主動學習和探索,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學習概率時,也可以設計一些有趣的問題。比如,在某商場的有獎銷售中,凡購滿100元就獲得一張獎券,多購多得。1000張為一個開獎單位,設特等獎1個、一等獎10個、二等獎50個,那么中特等獎、一等獎和二等獎的概率分別是多少?以此引入課題,將激起學生的興趣,在解答教師提問的過程中,深刻理解數學概念。
二、關注學生在互動過程中的奇思妙想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的互動過程中發現很多奇思妙想,教師要關注并提煉出這些有趣的想法,適時進行引導,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借此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也轉變了教師角色。當學生的思路開啟時,有了學習的靈感,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個過程會讓教師和學生體會到教與學的快樂,而更大的受益者還是學生。
學習興趣具有動機的作用,是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最活躍、最有促進作用的心理因素。興趣作為學習的先導,是學生主動學習、愛上學習、開發智力的前提,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能力的發展都以此為基礎。教師只有通過激發學生興趣,點燃學習動力之火,才能使學生在求知欲的驅動下,發揮主體作用,積極主動地學習。
三、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
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善于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教師要允許并引導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學生最初提出的一些問題可能沒有什么價值,但教師不要急于否定,要適時進行引導,讓學生自主探究,體驗成功的喜悅。比如下面這個數列問題:
由正數組成的等比數列,公比為q=2,且a1a2a3…a30=230,則a3a6a9…a30=?
這個問題可以從基本公式出發,通過教師引導和學生討論,使學生發現這一題目可以有多種解法。這是在學生掌握相關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通過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把已學過的知識應用起來,找到更多解決問題的辦法,再通過對這些方法的比較、分析,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教師應有意識地設計可通過多種辦法解決的問題,啟發學生尋找不同的解決途徑,嘗試多種方法。這將使學生能夠深入理解和靈活運用知識,逐步學會有根據地對事物做出正確判斷、推理,從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樣,不但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教師也會從中受益,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四、鼓勵學生閱讀數學
閱讀不是語文課的專利,在數學課上同樣重要。教師要引導學生課前閱讀和課后閱讀。課前閱讀是一個預習的過程,是為了對將學習的知識做一個初步了解;課后閱讀是要進一步理解教材,是在初步掌握知識點的基礎上對所學知識做一個全面的回顧,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知識和運用知識。
無論是課前閱讀、課后閱讀還是課堂上的閱讀,都是一個學生自主理解、打開思維的過程。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養成在閱讀中深入思考的習慣,數學的自主學習就不再是難事了。
五、重視數學反思
教師要反思,學生也要反思。教師要反思每節課有哪些優點、哪些遺憾,反思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是否從表象過渡到了抽象計算,是否知道如何計算、為什么要這樣計算,學生是否有興趣,是否發揮了主體作用,提高了思維能力。教師要透過這些問題改進教學方法,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此外,教師還要教會學生反思,要讓學生能夠問自己:這一節課學到了什么,還存在哪些問題,是否需要再探討一下,對教材的理解達到了什么程度等。教師和學生不但要能鉆進教材,還要能鉆出教材,這樣才能學以致用。當然,學生的反思習慣需要教師的積極關注和耐心培養,在教學過程中逐漸形成。
數學的教學過程是一個培養學生能力的過程,需要教師不斷挖掘學生的潛能。教師要善于引導,采取多種方式方法開啟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提高綜合素質和應用能力;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積極參與教學,經過分析、判斷、推理、演繹等思維活動,不斷豐富和完善認知結構。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廣大教師應不斷探索、積累和總結更多更好的教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不但要教會學生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他們能夠主動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因此,自主探究式學習應成為廣大教師和學生自始至終都追求的一種教與學的有效方式。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