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瑄 張明余
[摘 要]針對高中生未來職業規劃情況開展了問卷調查,結果表明:當前高中生自我認識較清晰,學習和生活目標比較明確,在文理分科時多為自我選擇;高中生對職業規劃的認識與規劃能力需要加強,對未來理想職業的認識主要停留在現實因素,沒有把自己的職業選擇與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針對這些結果,提出了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高中;職業規劃;調查研究
一、調查緣起和目的
2018年,廣東省開始實施新高考改革,職業規劃對高中生來講越顯重要。怎樣選擇自己的未來,怎樣選擇合適的專業,決定了在高中階段該選什么科目,把側重點放在哪里,因此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和思考。
新升入高中的學生還沒有好好想過未來與專業的問題,在此前的初中階段,他們的目標通常是考上好高中,考上好高中就有機會考上好大學,選到好專業,為未來鋪平道路。但是對于為什么一定要上大學、將來要從事什么職業、大學里相關專業的教育水平等,都缺乏深入思考,而盲目選擇的結果,往往導致后悔、錯過時機或浪費時間。做好職業規劃不但可以讓學生清醒地認識自己,更可以幫助他們明確未來的努力方向。因此,為了解高一新生對于未來的職業規劃、影響其職業規劃的因素,發現他們在職業規劃中存在的困惑,以便幫助高中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價值觀,更好地規劃自己的未來,有必要對高一新生未來職業規劃展開調查研究。
二、調查方法和過程
首先,通過互聯網查閱了與“職業”“職業規劃”“高中生”及關于未來職業發展趨勢等相關資料。在此基礎上,采用問卷進行了調查。設計了《高中生未來職業規劃調查問卷》,內容涉及個人背景信息、對自我的認識(如興趣、能力、學習目標等)、對職業規劃的認識、對文理分科的看法、關于職業選擇和職業理想的看法。
調查研究經歷了以下過程和步驟:制定研究方案,明確人員分工;查閱資料,制定調查問卷;開展問卷調查;收集數據,統計問卷結果;分析調查結果,得出結論;進行反思與探究,形成研究報告。以上全部過程歷時一年。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1.基本情況
調查通過“問卷星”平臺實施,收回有效問卷332份,并利用該平臺提供的數據分析工具,對調查結果進行了圖文化分析。本次調查包括男生148人(占44.58%);女生184人(占55.42%),性別基本均衡。調查對象的主體為高一學生,共有302人,調查對象來自不同班級類別,覆蓋比例符合學校分班情況。
2.對自己的了解
調查顯示,高中生對自己的興趣、性格、特長和能力非常了解的占24.7%,比較了解的占61.14%,不了解的占14.16%。以上比較了解和非常了解的比例共占85.8%,說明大部分學生對自己比較了解。
3.高中學習和生活目標
對高中學習和生活有清晰且長遠目標的占28.61%,有清晰且比較短期目標的占43.37%,有24.7%的學生目標模糊,3.31%的學生沒有目標。總體來看,認為對學習和生活有目標的總人數比例占71.98%,其余學生目標模糊或沒有目標,這部分學生需要引起關注(見圖1)。
4.對職業規劃的認識
關于對職業規劃的了解,只有6.93%的學生表示非常了解,51.2%的學生表示知道一些但不是很了解,31.63%的學生只是聽說過。
關于職業規劃對高中生的重要性,41.57%的學生認為非常重要,40.36%的學生認為重要,16.27%的學生不太確定是否重要,還有1.81%的學生認為不重要。
關于是否需要職業規劃方面的輔導,62.95%的學生認為需要,27.71%的學生認為無所謂,9.34%的學生認為不需要。
關于對未來職業的設想,64.76%的學生認為應該未雨綢繆,提前梳理目標,進行職業規劃;26.2%的學生認為高中生進行職業規劃為時尚早,現在重要的是考大學;還有9.04%的學生相信自己未來一定能找到合適的職業,沒必要現在規劃。
關于自己未來從事的工作所需要的技能,24.1%的學生表示很清楚,58.73%的學生表示比較不清楚,12.05%的學生表示不清楚,5.12%的學生表示沒有考慮過。
綜上分析,大部分高中生對職業規劃不夠了解,對未來從事的工作所需要的技能也不是十分清楚,但絕大多數學生意識到職業規劃很重要,需要職業規劃方面的指導,并認為職業規劃應該提前考慮。當然,也有一小部分學生因為對職業規劃缺乏了解,所以認為高中階段沒必要進行職業規劃。
5.文理分科選擇
對于文理分科的選擇傾向,63.25%的學生打算選擇理科,24.7%的學生打算選擇文科,還有12.05%的學生表示還沒想好。這符合目前大部分高一學生文理分科的選擇現狀。
關于文理分科的決定權,85.84%的學生表示會自己選擇,需要父母做主、讓老師幫忙選擇和其他特殊情況的占比較少。
對影響文理分科因素的重要性進行排序發現,前三位分別是個人愛好和特長、學習成績、父母意見,其他依次是老師建議、社會需求和同學態度(見圖2)。
綜上分析,面對文理分科,選擇理科的學生多于選擇文科的學生,基本符合高中階段文理分科的實際現狀。在選擇文理分科時,大部分學生都認為自己的選擇是最重要的,父母、老師等其他人的意見僅作為參考。在影響文理分科的因素中,大部分學生認為個人愛好和特長、學習成績和父母意見更重要,老師建議、社會需求排在靠后的位置。這些情況需要引起重視。
6.對理想職業的認識與選擇
關于是否了解心中理想職業的要求,非常了解和了解的學生比例分別是15.36%和33.13%,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的比例分別是43.98%和7.53%,大約各占一半(見圖3)。
關于選擇自己未來職業的標準,排在前三名的依次是:“該職業發展前景好”,占67.47%;“該職業收入高、穩定”,占63.25%;“該職業與自己所學專業對口”,占56.33%;其他如父母意見、目前該職業很熱門等參考標準,選擇的人不多。
關于促使自己樹立職業理想的因素,按選擇人數排序,前三名依次是: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占91.87%;個人發展前景,占77.41%;專業因素,占43.07%。其他如家庭環境、對社會與國家的貢獻和奉獻、親朋好友的經歷等占比較少(見圖4)。
綜上分析,有一半左右的學生對自己心中理想職業的要求是不了解的,大部分學生在談到未來職業選擇的標準時采取了比較現實的態度,如更多的人選擇職業發展前景、職業收入等。在談到樹立職業理想的影響因素時,很多學生認為個人的興趣和愛好最重要,其次是個人發展前景和專業因素等,而“對社會、國家的貢獻和奉獻”“家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不大。
四、結論
通過本次調查研究,可得出如下結論。一是當前高中生自我認識較清晰,總體來看學習和生活目標比較明確。二是高中生對職業規劃的了解需要加強,隨著新高考政策的實施,更要提前做好學科知識與未來職業選擇之間的合理匹配,早做規劃。三是高中生對文理分科的態度主要是自我選擇,但也應該多聽取父母和老師的意見。四是高中生對未來理想職業的認識主要還停留在一些現實因素,沒有把自己的職業選擇與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
五、建議
1.給學生的建議
從統計數據來看,大多數學生對自己已經有了比較明確的規劃,能夠獨立自主地作出選擇(尤其是文理分科)。但是在選擇方面還有一定的盲目性,對未來職業的規劃可能只憑借自己所知道的或第一感覺,可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誤判。不僅如此,由于高中生可能對長輩的“說教”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因此有些學生不接納長輩提出的意見。雖然學生與家長可能有“代溝”,但是家長也曾經歷過同樣的發展階段,他們在進入社會后所積累的經驗、所了解的社會現實必定比學生更豐富,因此建議學生在職業規劃方面參考家長的建議。此外,學生應在學習之余多了解一些社會新聞,拓寬自己的視野;假期時也可以積極參加游學或社會實踐活動,進一步了解自己未來可能從事的行業及相關專業。這些都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并對未來職業作出更合理的判斷和規劃。
2.給家長的建議
鑒于高中生的特殊發展階段及心理特點,有些家長和孩子不能進行良好溝通。為此,家長應選擇適當的時機,以恰當的方式與孩子交流。如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然后放下身段,在尊重孩子的氛圍下,避免使用說教的方式,與孩子進行平等交流。這樣才能減少溝通障礙,使孩子愿意認真聆聽家長的建議。
3.給學校的建議
一是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在這一點上,學校要意識到職業規劃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性。如果學生對未來感到迷茫,就會對學習感到力不從心。很多學生學習沒有動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才會感到學習沒有意義。為此,學校在抓教學的同時,也要花一部分時間集中開展職業規劃教育。這不僅僅是為學生未來的成長指明方向,更是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一種有效方式。
二是建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資源庫。包括對各行各業的分析、大學專業介紹、高校招生政策、出國留學信息等,系統全面地收集關于當前社會就業形勢、職場動態等資料,旨在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參考,便于學生了解社會需求的變化,做到“隨機應變”。
三是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學生家長在社會上從事各種各樣的職業,包括企業老總、大學教授、政府機關人員、個體經營者、傳媒人、下崗再就業者等,家長所擁有的職業經歷、社會經驗可以成為寶貴的課程資源,家長所在的職業領域也可以成為學生職業實踐的基地。學校每學期可以邀請一些家長對不同職業和工作經歷進行介紹。
六、反思與小結
這次調查研究是學生與教師共同完成的。參與研究的學生認為,在這項活動中,大家經歷了意見不同、交流溝通、達成共識,最終齊心協力完成任務的過程,使自己增強了表達能力,培養了團隊精神,提高了實踐能力,同時也對自己的職業理想和職業規劃有了新的認識。
參與研究的教師認為,高中時期是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和未來人生發展選擇的關鍵階段,對高中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利于讓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發展特長,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為下一階段的學習、工作做好準備,為將來實現職業理想和人生價值奠定基礎。目前高中生對于自己的興趣愛好了解程度較高,但對于能力與特長的了解還不夠。雖然有近一半的高中生表示非常了解自己的性格,但這種了解還停留在表面認識和主觀感覺的水平,例如許多高中生只了解自己是內向還是外向,缺少科學的判斷和理性的分析。隨著新高考改革的推進,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會越來越重要。這項研究具有一定的預見性和超前性,得出了一些有意義的結論,對學生、家長和學校都具有很好的參考借鑒價值。此外,通過課題研究,學生初步領會了科學研究的方法,鍛煉了收集數據和分析數據的能力,提高了研究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