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超
摘 要:國有林場是林業生態建設的先鋒隊和主力軍,在林業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該文闡述了國有林場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并以銅陵市國有林場為例,提出了發展建議。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林業;銅陵市國有林場;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19-0013-02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十九大報告同時強調,“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生態文明建設在新時期被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發展林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國有林場處在林業建設的第一線,是最基層的組織,打牢基礎工作,提升基本能力,是鞏固提升林業生態建設成果的重要抓手。
1 國有林場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創造了一個吸引全世界關注的“中國奇跡”。然而,粗放的發展方式,也使我們在資源環境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積累了大量諸如森林面積縮減、土地荒漠化擴展、濕地不斷退化、水土嚴重流失等生態問題。同時,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老百姓對清新空氣、青山綠水的呼喚日漸迫切。
自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越來越被重視,被擺上了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林業是生態建設和保護的主體,是建設生態文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主陣地,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1]。自建國初期,廣大國有林場干部職工忠誠國家綠色使命,在偏僻邊遠的荒山荒地和殘次林地艱苦創業。經過多年的建設,把國有林場建設成為我國具有生態功能完整、森林資源豐富、森林景觀優美、生物多樣性富集的區域,為我國林業事業和生態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國有林場已然成為我國林業建設和生態修復的重要力量和主戰場,管護著我國最優質、最精華的森林資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林業工作高度重視,據不完全統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林業的重要批示、指示、講話100多次,涉及林業改革、造林綠化、生態保護、產業發展等各個方面。
2 銅陵市國有林場基本情況
銅陵市國有林場經營面積468.54hm2,全部為林業用地,其中國家級公益林279.27hm2,省級公益林133.4hm2,市級公益林53.87hm2,生態公益林占總經營面積的99.56%,現有活立木總蓄積量1.7萬m3,森林覆蓋率88.3%,林木綠化率98.25%。管護的范圍包括市區的大銅官山、筆架山、螺螄山、天鵝抱蛋山、青石山和銅都大道穿越其中的棋盤山、枝子山、白鶴山等山場的一部分,已形成城市生態屏障防護林和風景林休閑林兩大功能區。
長期以來,由于功能定位不清、支持政策不力、體制機制制約等原因,在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貢獻的同時[2],銅陵市國有林場自身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卻十分薄弱,歷史欠賬較多。
新時期,建設生態文明對國有林場的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推進國有林場改革勢在必行。只有通過改革,圍繞“保護生態、保障職工生活”目標,從森林資源管理、森林資源培育、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林業經濟等多方面著手,努力把銅陵市國有林場建設為生態功能顯著提升、管理體制全面創新、基礎設施和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的現代林場,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強保障。
銅陵市國有林場于2007年在全省率先實施國有林場改革,開創了國有林場改革的先河,更名為銅官山森林公園,管理方式由過去的“以林為主、多種經營”向“以林為本、以生態和社會效益為主”轉變,進一步加強了林地管理、護林防火和森林資源的保護,側重于自然資源、風景名勝資源的保護管理和野生動植物的保護;改變了財管體制,由自收自支事業單位改為財政全額供給事業單位,資金投入渠道更加多樣化。
2015年開始,銅陵市國有林場按照中央6號文件精神,根據省、市要求,在銅官山森林公園的基礎上,恢復“銅陵市國有林場”名稱,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管理模式,機構、編制、人事、崗位設置等改革工作已經全面完成;積極爭取中央、省國有林場改革資金,完成了林場危舊房改造、用水、用電改造、林相改造和防火智能信息化建設等工作,職工面貌和環境都煥然一新,國有林場改革基本完成。
3 國有林場的發展建議
國有林場改革順應時代要求,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是林業發展的新契機。銅陵市擁有相對豐富的森林資源,但基本還停留在管護階段,科普、生態休閑旅游等功能仍然缺失。今后,銅陵市國有林場在森林資源管理、培育、更新和保護,森林防火等職能基礎上,還需要結合自身探索新的發展模式,更好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林業事業,更好地服務于大眾,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3.1 發展森林生態旅游 結合自身毗鄰市區的區位優勢,選擇性地利用林區豐富的自然資源,重點發展森林生態旅游。通過改善森林景觀,優化森林結構,供給清新富養空氣,為廣大市民提供休閑、游玩、運動、走進和親近大自然的場所,在提升國有林場森林和林地綜合價值的同時,有效緩解保護與發展之間的矛盾。
3.2 籌建科普教育基地 科普教育是向人們普及傳播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通過普及林木、植物學知識,可以激發人們熱愛自然、保護自然。銅陵市國有林場可以利用苗圃、林木、花卉基地,健全植物標識、解說、引導等宣教系統,把它作為弘揚生態文化、普及自然知識的場所,向公眾開放。
目前,銅陵市國有林場在建的牡丹觀賞科研園,從山東菏澤等地引進了約5000株25個品種的觀賞牡丹種苗,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推廣作用;擬建的銅草花花園更是挖掘銅文化元素,讓活著的銅文化載體銅草花,彰顯古銅都悠久歷史和城市文化底蘊。這些科普基地建成后,將形成寓教于樂,寓知于玩的新模式,為國有林場的發展探索出1條新道路。在此基礎上,可通過開展旅游文化節、銅草花節、牡丹節等,探索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持續發展之路,真正使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實現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的統一結合。
3.3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能力 加強國有林場的道路、供電、供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在不破化和影響自然資源的前提下為市民游覽等提供便利條件,增加公共服務設施,優化林區發展環境。
4 結語
銅陵市國有林場需要通過科學合理地經營、開發、利用,大力發展森林旅游業,優先提升森林資源的質量、功能與效益;優化森林資源結構,增強森林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從而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多樣化需求。以林為本,以生態效益建設為中心、建設生態文明。
參考文獻
[1]趙樹叢.中國林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J].行政管理改革,2013(03).
[2]顧仲陽.吹響國有林業改革號角[N].人民日報,2015-03-18.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