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娜
(李大釗紀念館 河北唐山 063600)
李大釗所處的整個大時代是新舊民主革命的輪流期,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讓李大釗的思想深深的受到了沖擊,在各種因素的助推下最終形成明晰的群眾觀。
首先從國內的現狀來說,當時中國正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不斷興起,帝國主義侵略、政府極度腐敗,中國人民面臨著巨大的民族生存危機,因此中國人民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抗,李大釗深刻反思了一系列反抗運動,認識到依靠人民群眾力量的重要性。20世紀二十年代他積極投身《新青年》,掀起了一輪思想解放的高潮,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其次是從國際大背景來看,主要是俄國的十月革命對李大釗群眾思想的形成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十月革命的勝利讓李大釗看到了中國民族的希望,認識到工農群眾中偉大的力量,李大釗對這次勝利表現出極高的熱情和宣傳動力,思想受到洗禮,初步奠定了其平民政治的群眾思想。
最后就是李大釗自身經歷和思想的不斷更新。一方面李大釗受到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的影響,民本思想主旨就是要依靠人民,因此李大釗對民眾有著天然的親近感,重視民眾的力量,關心民眾疾苦。另一方面就是李大釗在不斷的學習中逐漸地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等先進思想,在早稻田大學學習期間深入了解了西方社會主義運動和政治民主思想,接受反對封建專制、提倡人權的新思想。十月革命之后李大釗進一步深入接觸了馬克思主義,對無產階級力量和革命產生濃厚的興趣,研究馬克思群眾觀,發展了民彝思想,充實了自己的群眾思想。
李大釗群眾思想歷史淵源復雜多變,因此其群眾思想也是具有多層次的、多方面的內涵,是寶貴的精神財富。
李大釗群眾思想的內涵首先是淳樸的民生思想,關注城市貧困市民、工人生活以及農村百姓生活。比如《可憐之人力車夫》就描述了北京人力車夫艱苦勞作和慘遭折磨的生活慘狀,李大釗強烈呼吁政府提供口罩等相關防護措施。再有對農民的關注,因為李大釗出生于農村因此對農村有著天然的情感,主要關注農村問題和農業發展的問題等。
李大釗群眾思想的內涵其次是“民彝”思想,李大釗的民彝思想就是指人們在生活中普遍性的意愿和思想,是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真實意愿的表述。這種思想是李大釗民本思想和西方文化結合的衍生物。他認為人民群眾能夠推動社會歷史進步,群眾應該是國家的中堅力量等。其中“惟民主義”更是強調要以民眾滿意度來衡量政治優劣。
李大釗群眾思想的內涵最后是“民權”思想,李大釗比較強調人民的權利,認為群眾應該享有生命權利、政治權利、社會文化權利和生存權利,這在當時封閉的社會環境下,這些思想猶如一股清流,讓大眾意識到自己作為國家主人的一部分,意識到自己的正當權利,這對于啟迪民智、教化民眾作用巨大,李大釗的民權思想是其群眾思想中最為核心和激進的部分。
李大釗的群眾思想凸顯了其寶貴的經驗探索和思考結晶,具有極強的特征:
首先就是李大釗群眾思想的現實性,緊緊和中國現實相聯,始終脫離不開中國當時的情況,是對中國百姓生活、政治腐敗、內政外交、革命歷程的真實的反映,從中國實際出發探索中國未來的發展之路。
其次是具有較強的科學性。李大釗群眾思想既吸收了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也吸收和發揚了馬克思主義等思想,是中外合璧、歷史與現狀的結合,科學地回答了人民群眾在歷史中的作用等重大問題,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和科學性。
李大釗也正是在各種現實因素和多元思潮的推動下開展工人運動,研究農民各類問題,有序組織農民運動,以身作則強調知識分子要密切聯系群眾,深入工人和農民的生活中去。
李大釗的群眾思想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和超前的科學性,因此對于當前新時代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李大釗高度重視人民大眾的權利,強調要保證人民正當權利,因此當前進行的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新進程需要發揮李大釗這種對民眾正當權利的作用,要提高群眾主動參與國家政治的積極性,不斷完善各項制度保障,杜絕不合理制度引發的一系列不公正政治現象。要允許不同聲音的出現,少數人的意見也要給予重視,充分體現了民主協商的治國理念。中國政治協商制度也恰恰體現了這種全民參與、共商國是的特點,通過創新民主協商形式和內容,推動中國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時代。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最寶貴的經驗,是國家長治久安,黨長久發展的重要保證。李大釗的群眾路線強調要深入群眾和農村,這和我們當前一直倡導的走出辦公室,走進群眾生活是相一致的,有助于繼續保持反腐高壓態勢,時刻提醒黨員干部的廉潔自律和深入群眾的基本要求,既不要做“老虎”也不要做“蒼蠅”,要切實改善黨群工作狀態,提高工作效率和塑造良好的工作作風,真正表達群眾呼聲,吸收群眾意見,和群眾打成一片,切實幫助百姓解決實際問題,提高服務水準和效率,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認可。
李大釗群眾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重視農村發展和農民生活狀態,呼吁政府要采取正當措施改善農村發展滯后和農民生活貧困的狀況。當前中國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李大釗的群眾思想能為當下解決“三農問題”提供某些思考切入點。比如要重視農民教育、出臺一系列政策扶持農村經濟良性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深化農村政治體制改革,促進農村政治生態的好轉。要在聽取廣大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創新土地經營管理、收益管控和土地規模監管等一系列問題的規范化,保障群眾的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