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燕 徐 皓
(廣西大學法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4)
黨組織生活指中國共產黨黨員按照黨章相關規定,在所屬組織的統一安排部署下,參與政治思想學習、工作交流、思想匯報、商討各項問題等活動,以實現提高自身黨性修養,提升黨的知識理論水平,增強使命感與集體責任感。參加黨組織生活,不光是每一名共產黨員的權利,更是一項應當積極履行的義務。
基層黨組織是開展黨員教育,進行黨員管理,實現黨員監督、提升黨員黨性修養的第一陣地,富有吸引力的組織生活是提高黨員學習教育實效、提高黨組織凝聚力與戰斗力的重要保障,但在當今社會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傳統的組織生活逐漸顯現出頹勢,組織生活形式單一,組織成員參與組織生活熱情不高,歸屬感不強,組織生活缺乏其應有的吸引力。
青年黨員是黨的生力軍和重要力量,高校基層黨組織依托于高校這一特殊背景,擁有大量的青年黨員,成員呈現年輕化、活力化、對新方針政策接受程度高等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高校的黨員意識形態建設、思想引領工作是更容易出聲勢、出成果的。也正因如此,基層黨組織生活必須不斷提高吸引力,尋求創新,改變單一、枯燥的組織生活形式,順應時代發展與變化,結合青年黨員的興趣與特點,充分調動起青年黨員參與組織生活的積極性。只有如此才能使基層黨組織的教育培訓工作、意識形態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讓高校青年黨員在積極參與中受到教育,受到感染。
根據黨章的相關規定,組織生活制度主要包括“三會一課”制度,即黨小組會、支委會、黨員大會、黨課,然而根據筆者在廣西大學基層支部書記培訓班上獲取的調研數據來看,能夠準確說出“三會一課”制度的黨員不到10%,這也說明了一些問題,高校黨員沒有認識到組織生活的重要性,缺乏對組織生活制度必要的了解。究其原因主要有幾點:首先,高校黨員多為學生,平時學業繁忙,再加上各式各樣的社團活動,沒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投入組織生活,加之組織生活更側重意識形態教育,使青年黨員更容易將精力投入到其他更顯眼的活動中去;其次,高校中的教工黨員也承擔著大量的行政、教學或是科研任務,因公外出的幾率較高,加之學生的課程多,時間緊,以致基層黨支部很難實現人員的召集,較難協調固定且統一的時間以開展黨組織生活。
當前,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科技也日益進步,形形色色的新技術、新產品都已經經過多次升級和改變。但黨組織生活的形式卻幾乎沒有發生變化,高校中的青年黨員是年輕而充滿活力的,他們勇于探索,樂于接受新事物,對于當今社會的熱點極其敏銳。但目前高校基層黨組織開展組織生活的形式多為開會、上課等,且內容陳舊單調,無法勾起組織成員們參與的興趣。大多數組織生活僅僅是支部書記或委員單方面講課、灌輸思想,甚至有部分黨組織的組織生活只是進行表決或宣讀文件,成員們錯誤地認為組織生活只是一項任務,按部就班地完成各項規定動作,黨組織生活走過場化的現象時常發生,造成了其參與組織生活的不情愿性。這些形式的組織生活缺乏互動以及思想的碰撞,也缺少對生活、工作中實際問題的討論解決,長此以往,必然會磨滅高校黨員的積極性與熱情。
在傳統的組織生活中,組織成員齊聚一堂。本應紅紅臉、出出汗,以達到批評與自我批評,使自身得到提高的目的。但在實際中此類組織生活往往由于各種因素而流于形式。比如礙于情面、擔心受到打擊報復、由于平日對組織事務了解太少而無法發表見解等情況。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組織生活便喪失了其中部分意義,成員們不由自主地重點談成績,甚至互相吹捧,而對于存在的問題卻閉口不談,或者輕描淡寫一筆帶過。這種充滿“人情味”的組織生活短期看雖維護了自己的人際關系,但從長遠來看,逃避并不能使問題消除,反而會給人一種并不存在問題的錯覺。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出現了多種新興的互聯網宣傳、辦公、交流平臺,如微信、微博、QQ、易班等平臺深受高校青年黨員的喜愛。隨著國家“互聯網+”戰略的破冰起航,互聯網在與黨務、政務等方面的結合,將逐漸改革和拓展黨建、政務工作的模式和方法,通過移動互聯網平臺和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建立起黨建工作的現代化已是大勢所趨。
1、利用互聯網的交互特點加強黨的理論學習與宣傳。利用互聯網及時、快捷的特點將黨的重要思想、政策方針、最新動態等實時發送給每一名黨員,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增強黨性修養,學習黨的理論知識,加強自身責任感與使命感,最大程度避免出現上述對黨的基本制度都認識不清的問題。同時通過宣傳報道策劃、稿件編排,在互聯網上建立和維護“兩學一做”專欄,將“兩學一做”、黨課培訓、黨員轉正等工作進行展示,并通過互聯網宣傳優秀黨員代表,向身邊的好黨員學習等,加大正面宣傳力度,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掌握話語權,把握主導權。
2、利用互聯網平臺提升組織凝聚力。通過互聯網發布各種文件通知、工作舉措、活動動態、重要事項等,同時還可以整合黨員零散的時間,使組織成員可以隨時隨地參與黨組織生活,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避免黨員出現由于時間、精力不足而對組織生活產生懈怠的情況。有利于增強組織成員對組織的歸屬感,加強黨組織凝聚力。
在面對面開展的組織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無法正確表達意見的情況,這個時候互聯網所具有的一定私密性便體現出了其價值。通過互聯網的交流功能,不僅能及時了解組織成員的思想動態,還可以更好地接受黨內外群眾的監督,密切聯系群眾。通過互聯網,組織成員或是黨外群眾可以大膽表達看法、提出意見,甚至提出更尖銳的批評而無需擔心遭受報復,在這種情況下,組織往往能收集到很多具有實際意義的建議、意見或是批評,能夠幫助組織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過此種方式也需要把握尺度,不能夠任意放縱,在保護好發言人隱私的同時,也要對所提意見、批評等進行核實,同時對此種匿名發言進行一定程度的限制,避免此種途徑變成流言的天堂。
1、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為組織生活的多樣化提供了無限可能。如今社會上流行的各種線上活動深受人們的喜愛,將組織生活融于線上活動如網上博物館、3D立體展示革命遺址、觀看紅色動畫、進行組織生活相關小游戲互動等,創新組織生活形式,必將使組織成員耳目一新,勾起其參與的熱情,大大提升組織生活的趣味性,寓教于樂,大家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參與了組織生活,接受了組織的教育。在開展線上活動的同時,可以開展相應的線下活動與之相互促進。通過線上的初步活動提起組織成員參與的興趣,激發出參與熱情,通過線下的活動進行更為深入的學習,將組織生活想要傳達的思想、精神深深地印入每一名黨員的腦海之中。
2、將組織生活與學習、工作、生活相結合。組織生活吸引力缺失的原因之一是組織生活與實際學習、工作、生活容易脫節。高校基層黨組織成員多是教師、學生,太過抽象且與專業并無直接關聯的意識形態建設往往會使他們在組織生活與其他學習工作生活間疲于應對,從而產生厭煩的心理。將組織生活緊密聯系實際,在組織生活中討論并解決一些當前單位的重要工作、重要學業內容讓組織成員深刻感受到組織生活的內容就是自己平日里所可能遇到的事情,那么大家想要去參與、了解的欲望便會成倍地增加。
3、將組織生活融入社會實踐,尋求更廣范圍的合作。如今的社會信息、交通都無比順暢,高校基層黨組織生活也不應向以往一般局限于支部或上一級黨委。應當利用好互聯網時代所帶來的便利,主動與外界交流,聯合兄弟支部,其他院校支部,社會其他單位支部或是各個社會組織來共同開展活動。如將前往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聯合法律援助中心進行普法、普及黨的政策方針;邀請其他地方的優秀黨員、優秀黨組織開展講座等活動。這些緊密聯系實際,利國利民的組織生活形式不僅能言傳身教地做好黨員管理教育工作,也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全社會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從嚴治黨的重要階段。黨的偉大建設事業需要我們積極投身其中,而高校基層黨支部作為第一陣地,對黨的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當前高校基層黨組織的組織生活所面臨的問題,積極尋求解決的辦法,這也是機遇與挑戰。在十九大推進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部署下,順應黨的方針政策,結合社會發展狀況,結合高校基層支部現狀以及人員情況,更加有效地做好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工作,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創新黨組織生活方式,不斷增強高校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與戰斗力,使高校基層黨建工作取得更加輝煌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