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康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導精神非常豐富,直接呼應社會感受,鮮明地指出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又再次充分肯定我國發展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宏觀政策方面,強調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而松緊適度的貨幣政策。
我理解,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當下主要是處理怎么松的問題,里面顯然含有擴大內需、增加有效投資、支持消費潛力釋放的政策意圖。接下來,各個地方、各個行業、各個企業集團在貫徹執行中央方針意圖的過程中,需要深刻領會中央指導下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線,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牢牢抓住作為矛盾主要方面的結構問題,其實質要求,是對自己所處的特定轄區、特定行業、特定市場領域,形成盡可能高水平的定制化解決方案。需要認清相關的結構性失衡與偏差,有針對性地加以校正,促進高質量升級發展和供給體系質量與效率的提高。這必定要求實事求是地形成定制化可操作的創新發展方案,避免形式主義的、貼標簽式的簡單思維產生的種種偏差。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制定和執行中央八項規定開始,全黨上下糾正“四風”取得重大成效,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等顯性問題明顯減少,但仍然面臨反彈回潮壓力;特別是形式主義問題,頑固不化,出現了新的變種。黨中央、國務院密集發文,全面啟動集中整治工作,其中針對的一個重點,就是要克服執行層面的形式主義問題。
在經濟工作中,形式主義不單單是以往的文山會海,念稿子照抄照搬,拉足架勢講套話、空話、“沒有錯也沒有用的話”,而且更突出地表現在講創新卻不講如何創新、不講試錯,不講如何真正落實中央“允許改革有失誤,但不允許不改革”的指導精神。這種形式主義,是“為官不為”的代名詞,很值得我們深刻分析,在具體經濟工作中,防范其帶來的不良后果。
“沒有差別就沒有政策”,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因地制宜區別對待是實事求是的真諦,而形式主義則往往表現為,只是基于“政治正確”考慮和速求政績的功利目的,極端化和“一刀切”地執行政策,以形式主義的“合規嚴管”,束縛基層創新的手腳,
以嚴防風險為名,取代中央“創新發展與防范系統性風險”相結合的精神實質,一人干事多人監管,改革創新動輒得咎。
特別是從當下亟須擴大內需的角度理解,形式主義工作作風對激發和釋放經濟潛力活力、緩解就業壓力、擴大有效投資等,明顯是不利的。強調擴大內需要以消費為重點,是充分意識到消費的意義和作用,而消費要由投資和經濟活力支撐起來,才是有可持續性的。這個活力和民眾好的預期所支撐的消費,必須基于我們在經濟基本面方面把工作做足,要避免一些低級錯誤,比如在經濟管理中的“一刀切”。方針與決策執行中必然有彈性,有“相機抉擇”的空間和必要性,還應有人文關懷的匹配,如果只知望文生義,看領導眼色“雷厲風
行”地以“火線立功”的方式來追求速報政績,缺乏對“以人民為中心”和“為人民服務”宗旨的深刻理解認識,不做因地制宜的獨立思考,既非常容易形式主義地走過場,更容易違背黨的實事求是“思想精髓”以及“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優良傳統,把正確方向、好的原則,在執行中毀于一旦。
反對經濟工作方針執行中的形式主義,除了從一般思想作風來考慮,還特別需要從深化改革、優化制度安排的角度來考慮,在制度層面深化改革,才能破解和消除形式主義的根源。從只看領導眼色對領導負責、轉為在執行領導層決策方針中自覺考慮全局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建設性地加以貫徹落實,這一定要通過改革讓人人起而負責,人人在負責的過程中獨立思考,把中央精神落實為可操作的高水平解決方案,才能從根源上避免出現形式主義的嚴重偏差、消除其痼疾。
對于來自基層、民眾、網絡的信息與多種訴求,一線工作人員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必然有所接觸和體會。底層的和“自下而上”的有些信息,不排除情緒化特征、片面性,甚至有人會故意制造一些混亂,但其中總體而言,還是可以看出人心向背和需要溝通及加以引導的重點。一線政府工作者,要特別注意傾聽民間的聲音,充分注意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并及時做好必要的“下情上達”,以促進科學決策。▲(作者是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
環球時報2018-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