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海洲
因為對于外資來說,即便它們進入A股之時遇上了一個大底,但外資剛開始投入的資金總是有限的,不可能是巨資投入,這種可能性很小。而且即便是抄到了一個底部,也不可能一勞永逸。
正因為考慮到A股賺錢難容易成為“洋韭菜”的緣故,所以,外資進入中國后,投資A股的比例通常都是比較低的,外資將更多的資金投向于債券等固收產(chǎn)品上。如此一來,外資在中國的投資中就可以“堤內(nèi)損失堤外補”了。
8月15日,證監(jiān)會發(fā)布《關于修改<證券登記結算管理辦法>的決定》和《關于修改<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的決定》,進一步放開外國人開立A股證券賬戶的權限,修訂相應規(guī)則,決定從9月15日起,在境內(nèi)工作的外國人、在境外工作的境內(nèi)上市公司外籍員工,無論是否在中國,都可以開立A股證券賬戶參與交易。如此一來,A股市場又可以接納幾十萬的外國人成為A股的投資者了。
不過,這幾十萬符合開戶條件的外國人到底有多少人會開設證券賬戶來炒作A股,目前還是一個未知數(shù)。
其實對于“外資”來說,進入A股市場并非就是奔著“抄底”而來。能“抄底”當然是好事,但沒有抄到底部呢?難道就要撤離A股市場不成?實際上,“抄底”對于外資來說,意義其實是有限的。因為對于外資來說,即便它們進入A股之時遇上了一個大底,但外資剛開始投入的資金總是有限的,不可能是巨資投入,這種可能性很小。而且即便是抄到了一個底部,也不可能一勞永逸。待股票價格炒高了,將股票賣掉,然后干什么呢?是退出A股市場嗎?所以,“抄底”是市場人士用來煽情與忽悠的。外資進入中國,更著眼于長線的投資機會。
不過,就外資對A股市場的投資來說,成為“洋韭菜”也是有可能的。比較A股市場目前總體上是一個為融資服務的市場,投資功能比較差,在A股市場存在著“七二一”定律,十人炒股七人虧損二人保本一人賺錢。雖然這說的主要是個人投資者,但機構投資者在A股市場虧損也是常有的事。包括公募基金也有不少是虧損的。像今年有不少公募基金相繼清盤,這也就是公募基金虧損的一個寫照。如果不虧損,甚至還賺錢,這樣的公募基金又怎么會被清盤呢?公募基金可以虧,外資虧損同樣也就不奇怪了。
外資之所以有可能成為洋韭菜,這一方面與A股市場本身就缺少相應的投資回報有很大的關系。因為在A股市場,純粹的投資是很難賺錢的,靠的就是炒。包括對所謂藍籌股的投資,那其實也是一種炒作。比如,最近兩年,貴州茅臺的股價也被從200元炒到了800元。如果是依賴分紅回報的話,貴州茅臺的回報率也就只是如銀行存款的利率相當,而且還要除息、繳稅,最終變成負回報。正因為上市公司總體缺少投資回報的緣故,所以A股市場只能靠炒賺錢,而這種賺錢方式顯然是存在很大投資風險的。
不僅如此,由于交易機制不健全,這也制約了外國投資者在A股市場賺錢。比如,在一些成熟的市場,做空也是賺錢的重要手段,但A股市場的做空機制是不健全的。比如,個股基本上沒有辦法來做空,雖然券商有融券業(yè)務,但很多股票是融不到證券的,以至融券業(yè)務形同虛設。而個股期權也是遲遲沒有推出來。所以,盡管A股市場有時很適合做空,但在實際中投資者很難通過做空來賺錢。這也使得外資在A股市場往往是英雄無用武之地,最終變成洋韭菜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實際上,正因為考慮到A股賺錢難容易成為“洋韭菜”的緣故,所以,外資進入中國后,投資A股的比例通常都是比較低的,外資將更多的資金投向于債券等固收產(chǎn)品上。如此一來,外資在中國的投資中就可以“堤內(nèi)損失堤外補”了。這就是外資比中小投資者理性的地方。它也表明,A股市場還缺少對投資者包括境外投資者的吸引力。如何增加A股市場的吸引力,這是A股市場必須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