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年
早在91年前,毛澤東發表《體育之研究》一文,強調學校教育要“三育并重”“體育占第一位置”。體育,是一個國家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體現,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如今,體育課日益受到重視,從日常教學到中考改革,都反映出課改的導向正在落實;學校在采用新的設備和新的教學方法,讓體育課從走形式轉向重過程、重結果。
北京:過程性考試計分體系
2018年5月23日,北京市教委發布《北京市初中升學體育考試過程性考核方案(2018年修訂)》。方案中明確提出,今年9月1日新升入初一學段的學生,將實行新的中考體育過程性考核方案,其他年級學生繼續執行原過程性考核方案,2020年完成新舊方案的過渡。
與舊方案相同的是,新方案中過程性考核總分依然為10分,但將體育健康測試成績新納入過程性考試之中,學業水平成績在過程性考試成績中比重增至最大。
北京市中考體育考試滿分為40分,包括現場考試30分以及過程性考試10分。此次出臺的新方案中明確提出,過程性考核總分與舊方案相同,依然為10分,計入學生升學考試總分。雖然總分沒變,但考核項目有所增加,由過去的只計算學習態度和平時體育課學業水平成績兩部分,增加為三部分,分別為《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測試成績、學習態度考核成績、體育課的出勤情況以及日常體育課學業水平成績。考核學生運動技能的掌握情況,將體質健康測試的成績新納入到過程性考試計分體系當中。
同時,在賦分方式上也較舊方案有所調整。舊方案中,學生該學期的過程性考試成績,是將學習態度考核成績與體育課學業水平成績兩部分相加除以2所得。新的賦分則更加具體詳細。未來,考核在初一年級至初三年級上學期進行,共5個學期,初三年級下學期不進行過程性考核。三項考核中,學業水平占分比重最高滿分為6分,體質健康成績與學習態度滿分各為2分。最后一學期的過程性考核成績確定后,5個學期考核成績累加,為學生過程性考核的最終成績。學校要如實保留學生每學期的考核成績。不能對小數點后的數字進行取舍。
在具體評分標準方面,新方案中提出,體質健康成績評定則按照《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測試成績進行評定,測試由第三方或學校統一組織實施。總分評定等級(含附加分)為及格及以上者,即可獲得1分(滿分),不及格者得0分。
對于學習態度的考評,則是按照體育課出勤率評定,由任課教師負責。教師要如實記錄并根據標準評判成績。學校必須按照課程設置要求,開齊上足體育課。計算出勤率的實際授課時間不得低于17周(51課時)。每學期出勤率大于等于總課時98%的學生,成績被評為優秀,賦分為0.4分,出勤率在70%以下的則會被評為不及格,賦分為0分。
安徽:計入升學錄取總分
安徽省教育廳發布的2018年體育中考辦法顯示:2018年,安徽省初中學業水平體育與健康學科考試總分值不低于60分,自2013年以來以每年漲5分的幅度實現“六連漲”,男生1000米和女生800米成為必考項目。體育成為中考“必考”后,也有諸如河南省全省體育中考分值70分、四川綿陽80分的高分地區,但是,全國體育分值的提高并不像人們期待的那樣,特別是教育相對發達的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杭州、武漢等城市,分值依然維持在30分至40分水平。
安徽省教育廳要求,凡報考安徽省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五年制高職的應屆和往屆初中畢業生,均須參加初中學業水平體育與健康學科考試。考試時間為2018年4月至5月,男女生各進行3個項目的考試,設必考項目和選考項目。男生的必考項目為1000米跑,女生的必考項目為800米跑。選考項目由各市、省直管縣教育局確定,并在考試前2個月向考生公布。選考項目應列出若干個,讓考生從中選擇。
與往年相比,今年最大的變化,就是考試分值再次提升。安徽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介紹,2018年,安徽省初中學業水平體育與健康學科考試總分值定為不低于60分。各單項成績測試時以0分為起點,不得設最低分。
從2013年起,安徽省就提出“逐步增加初中畢業體育考試成績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和中考成績中的權重”,隨后,從35分到60分,一路上漲。2013年“不低于35分”,增加5分,變成2014的“不低于40分”,2015年要求“不低于45分”,2016年要求“不低于50分”,2017年要求“不低于55分”,2018年為“不低于60分”。
安徽省教育廳還要求,今年仍執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初中三年級相關項目的評分標準。選考足球項目,參照執行教育部《學生足球運動技能等級評定標準》的評分標準;選考一分鐘跳繩等《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中沒有收錄的項目,可參照執行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2007年頒布施行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中初中三年級相關項目的評分標準。
測試結果將作為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身心健康維度的實證材料記入檔案,初中學業水平體育與健康學科考試成績計入升學錄取總分。
上海:排除風險,加大運動量
體育課上,同樣慢跑一分鐘,有的孩子已氣喘吁吁,有的孩子則輕松自如。如何判斷孩子所需的運動量,避免運動過量?以往只能憑借老師經驗。從2016年開始,越來越多的上海中小學開始采用設備實時監測學生心率。這樣做的好處,是教師可以及時發現個別體弱學生到達峰值并即時叫停,排除了運動風險,體育課就可以大膽上運動量了。
在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由專業技術團隊開發的“云手表”進入體育課堂已有兩年了。這塊手表不僅可以實時顯示學生的心率、血氧飽和度等指標,還能通過無線傳輸對數據進行記錄和分析,幫助老師制訂個性化運動方案。“云手表”每0.8秒將學生的心率和血氧飽和度等指標向后臺傳輸,學生的心率、血氧飽和度、心率波形顯示圖、手指血液灌注度,不僅實時顯示在手表電子屏幕上,還呈現在體育老師的手機或者iPad等無線終端上。教師能通過后臺數據,對學生的運動情況作進一步分析,對不同程度學生精確安排適當的運動量。
“血氧飽和度可直觀顯示運動中氧氣的消耗,避免學生運動過度。”體育教師楊晨介紹,在霧霾天,體育教研組設計了一系列室內游戲取代室外運動,由于有了心率的監測,老師們可以更加直觀和科學地設計室內運動量,幫助孩子達到同等運動效果。但是,僅有心率指標還不夠全面,一些孩子感冒、發燒或有其他身體不適的情況時,其血氧飽和度較低,并不適于大運動量運動。心率監測可以幫助老師知曉每個孩子多少運動量能收到鍛煉效果,血氧飽和度指標則能預防運動過量,避免損傷。
在閔行區平南小學,教師顧永剛在執教的障礙跑課上,做示范、指揮大家跑跳投,時不時地看手機、看操場邊的大屏幕——大屏幕顯示學生的編號和實時心率數據。第一堂課才剛開始,同學們的熱身運動還沒做足,突然,顧永剛走到了一位同學身邊,示意他稍作休整。“準備活動的時間應該是3分40秒,但我的腕表突然急劇震動起來,原來是監控到了小蔣的心率已經超過了正常值,必須做些放松運動,依據的正是小蔣手上戴著的那個微型監測儀發射出的信號。”顧老師課后解釋說,他為這堂課預設的心率是130,所以在上課的過程中,既要做示范動作,還要不時地瞄一眼大屏幕,它時時都在提示教師務必留意學生的即時身體狀況,并迅速對運動內容做出調整。
平南小學校長張小娟說:該校購買了200個腕式監測儀,覆蓋所有上體育課的學生,實現了數據監控和預警提醒。預警既包括運動量過大提醒,也包括運動量過小的提醒,就是不能讓孩子在體育課上身體始終處于過于劇烈的狀態,也不能懶懶散散。
閔行區體育教研員、特級教師馮敏說:“過去老師是看學生的臉色是紅是白,看出的汗是熱汗還是冷汗,以此來判斷學生體育課的運動狀況;現在則是用大數據說話,將諸如暈厥、休克甚至猝死等運動傷害減少到最低程度。”
浙江四地:監測提供保障
浙江的寧波、溫州、紹興、舟山四地,在過去兩年里,通過實踐驗證,在中小學體育課上普遍使用了智能運動手環。這種手環結合監測系統,在課堂現場的巨型顯示屏上實時顯示學生的心率數據,為教師監控運動強度提供了切實保障。
顯示屏顯示了所有學生的心率數據、運動密度等,老師身上也帶著手機大小的顯示器,可以隨時查看數據。而采集數據靠的是同學們手上的戴著的運動手環。系統后臺的數據分析還可以以餅狀圖、趨勢圖呈現出來,在課后幫助教師分析制訂接下來的運動計劃。這種實時100%監測,讓體育教師敢于給學生加運動量,學校和家長也相信,此舉可有效避免出現過的學生猝死事件。
除了預防運動損傷,實時的心率監測可以指導老師有針對性地進行體育教學。如果監測發現,體育課的預熱環節就達到了運動峰值,而在核心環節反而沒有達到,老師就要適當調整。在體育課上引入監測設備,是學校適應新課標的措施。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修訂曾經強調了運動負荷,提出體育課運動密度應達到75%以上,平均心率應達到140次至160次每分鐘,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體能。但傳統的體育課一般以傳統裝備,如秒表、成績記錄手冊等對學生進行成績評定,卻不能對學生的各項身體指標進行實時的監測與統計,致使如今青少年的身體素質多數停滯不前。
2016年,《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中就指出,要將體育科目納入錄取計分科目,科學確定考試分值或等級要求,引導學生加強體育鍛煉。這說明國家重視體育,體育信息化也迎來了體育發展的加速期。2016年12月,國家體育總局體科所與企業合作,成立“運動可穿戴智能聯合實驗室”。其中,“可穿戴設備為核心的智慧體育應用項目”被評為國家體育總局公布的2017年國家體育產業示范項目。該項目以心率智能可穿戴系列產品為核心,應用物聯網和大數據的核心技術,實現運動狀態的監控,對運動數據進行分析并指導師生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