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概要
某小學4名三年級同班學生吃過午飯后,跑到操場上玩耍。他們共同玩起了“千騎兵”的游戲,即一人背著另一人,兩人一組,互相撞擊。當時,小華背著小哲,小明背著小昊,在操場上便對撞起來。就在游戲的過程中,小哲從小華的背上摔了下來,而且傷勢不輕。小哲摔傷后被老師發現,老師通知其父親趕到學校,將孩子送到醫院治療。小哲在醫院住院23天,出院醫囑為:“石膏外固定一個月,定期復查X線,三個月內來院取外固定支架。”孩子在學校受傷,于是小哲家長便以孩子的名義向法院起訴。
作為小哲的監護人,他的父親把學校、小華、小明告上法院。一告學校未盡到監護義務;二告背著小哲的小華,因為孩子是在他的背上摔下來的;后來家長了解到,小華是因為鞋帶被小明踩住才摔倒的,于是將小明也告上了法院。庭審中,幾方展開了激烈的辯論。
小哲的家長認為三方都有責任,應該共同承擔孩子的醫療費、住院費、補課費等的賠償,然而3名被告卻是各執一詞。學校的代表表示,中午是學生休息自由活動時間,學校安排了值班老師巡視,但值班老師不可能隨時隨地顧及和監控到學校的每一個角落,也不可能對意外事件有預見性,而且孩子們玩的“千騎兵”這種游戲,也是學校明令禁止的危險游戲,所以他們覺得,學校沒有過錯,不應該承擔責任。小華的家長則表示,玩耍時也沒有老師制止,孩子受傷時也沒有老師在場,學校未盡到監護義務,主要責任應該在學校,而不是他們的孩子。此案中,最覺得“冤”的莫過于小明的家長。她告訴法官,只因聽有的孩子說是因為自己孩子踩了對方鞋帶才導致摔傷的,就把自己告上法庭,對此她并不認可,而且也有學生證明當時自己的孩子并未踩到鞋帶,究竟事實是怎么樣的,現場也沒有監控,不能因為有小孩子說是踩了就認定是踩了鞋帶所致,希望法庭駁回原告對自己孩子的控訴。
在綜合了各方的意見后,由于校方明確表示不同意調解,法庭當場宣布暫時休庭合議,擇日宣判。根據教育部發布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的相關規定,學生傷害事故的范圍限于“在學校實施的教育活動或者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中,以及在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校舍、場地、其他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內發生的,造成在校學生人身損害后果的事故”。根據我國民法通則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我國侵權責任法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
案件的審理已告一段落,然而本案所引起的關于“校園安全”話題的討論卻遠沒有結束。相關法律人士認為:本案中,學校是肯定負有責任的,其一,學生畢竟是在學校摔傷的;其二,如果當時有老師及時發現并制止的話,該事故就不會發生;其三,學校有明文規定,這種游戲是危險游戲,學生不得玩這種游戲,那么就說明,學校其實是知道該游戲是很危險的,以及知道可能產生的后果,最后還是在學校里發生了事故,學校可以說難辭其咎。不過,背著小哲的小華的責任會比學校的更大一些。而對于另一名被告小明,法院在去調查時,當時在場的,有的孩子說踩了鞋帶,有的說沒有踩到,現場又沒有監控,所以不會認定踩了鞋帶,這個孩子應該沒有責任。
當然,這個案子也給我們提個醒,校園安全不單單是學校的問題,它離不開社會、家庭和學生。一方面,學校要加強安保措施;另一方面,作為家長也要對孩子有足夠多的關愛和教育,告訴他們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也不要出了事情,一味地指責學校。總之,校園安全問題,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