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飛
教育是基于生命、立足生活、體現人之生存目的的活動。新課改背景下,教育評價要體現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筆者所在的重慶市第十一中學校走在素質教育前列,在教育評價上開創先河,獨樹一幟,開創了教師聽評課管理系統,體現了強大的發展潛力。
基于教育服務觀的聽評課管理理念
現代教育評價制度發源于20世紀的美國。這一制度從初期過分注重科學數據的作用,轉向當前注重人的自由發展,正體現了“教育是一種服務”的全新觀念。作為一種全新觀念,教育服務觀主要從三大主體上實現了歷史性的轉變:首先,對于學校而言,由于教育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的時代背景,學校角色由傳授知識的權威機構,轉變為一種社會性的服務機構;其次,學校教師也不再是自上而下的知識傳授者,而轉變為一種傳授知識的服務者;再次,學生作為傳統教育中的被動受教者,也要及時轉變角色,通過享受學校提供的服務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并對服務提出自己的評價性意見。由此可見,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學校教育正發生著前所未有的顛覆性變革,而教育評價也就自然而然地要轉變理念,堅持以人為本。
“聽評課管理系統”的本質特征
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的有機結合 學校在對施教者前期準備的評價上,設置了三維目標體系:教學理念、教學依據和教學目標。一節優秀的課堂,要從施教者的前期準備開始,以先進教學理念為指引,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并設定科學的教學目標,有的放矢,這是確保課堂高質量、高效率的基礎。在施教的過程中,系統著重對施教者課程呈現的四個方面進行評價: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活動和教師活動。對于施教后的評價,則圍繞教師素質和教學效果兩個方面開展。從準備到展示,再到后期反思,“聽評課管理系統”所體現的教育評價,體現了人的價值,意在服務施教者的同時服務受教者。
實現了評價者與被評價者的平等交流 學校在開發和運行“聽評課管理系統”的過程中,堅持教育評價標準一定要基于人的需要,考慮人的價值并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目的,培養人、塑造人,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在這個系統中,不管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做了嚴格規定,評價者可以留言,可以選擇不同的維度進行在線互動交流,也可以就某一部分某個知識點進行課堂再現,實現評價者與被評價者“同課異構”。
評價過程既要體現科學性,又要體現人文性 在我國基礎教育新一輪教育改革的時代背景下,學校在綜合借鑒各種有益經驗的基礎上,堅持一種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教育評價觀來指引教育評價實踐活動。教育評價要面向生活、面向實踐,既離不開評價標準的科學性以保證評價的客觀性,又離不開評價理念的人文性以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所以,教育評價過程不僅要體現科學性,而且要體現人文性。在系統評價內容的設置上,開發人員通過調查研究,運用技術手段,設置不同類別人的權限。權限既能保障施教者的隱私和權力,體現人文性,又能把不同評價數據進行橫向、縱向、多維度綜合對比,體現科學性。
“聽評課管理系統”的發展潛力
評價內容上:要把學習者的“學”和施教者的“教”統一起來 當前有學者認為要把評價的重點放在施教者身上,重點關注施教者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及教學效果,這無可厚非。學校現行的“聽評課管理系統”也充分體現了教育服務的理念,對“服務者”即施教者的“教”進行了全方位檢測和評價,但對教育服務觀的理解有點狹隘。雖然現行的教育教學活動是一種服務型活動,更多地要關注作為服務者的施教者本身的行為,但服務對象“學習者”卻是不能忽視的重要對象。學習者的“學”在一定程度上正是施教者“教”的再現,因此,對前者的評價和對后者的評價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通過對學生“學”的評價,可以折射出“教”的效果,二者不可偏廢。
評價主體上:要把學習者的“評”和評價者的“評”結合起來 評價者固然是評價活動的主體,在整個教學評價活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這里的“評價者”應該從廣義去理解,不單單是形式上的那些評價者,還應該包括所謂的學習者。學習者作為一種特殊的評價者,其評價效果會讓整個評價體系的結果更加科學。學校的“聽評課管理系統”目前僅把評價者作為評價主體,尚未延伸到學習者對施教者的評價。這應該是該系統后期完善發展的重中之重。
評價對象上:要把施教者的“教”和學習者的“得”聯系起來 要明確我們評價的對象不是施教者,更不是學習者,而是施教者本身所帶來的服務,即“教”。目前,受教育服務觀的影響,大家對此比較認可,逐漸從以往對學習者和施教者的評價誤區中走了出來。但尚有不足之處:在評價系統中只體現出了施教者的“教”,卻忽略了學習者的“得”。
重慶十一中的“聽評課管理系統”是基于教育服務理念下開發運行的,在國內各中小學教育評價體系中獨具特色。從本質上看,它基本上體現出了教育服務觀的精髓和要求,但在一些具體的操作和指標上還存在著不完善之處。隨著對此體系的不斷創新和完善,其未來的發展潛力是無窮的。
參考文獻
[1](德)馬丁·布伯.人與人[M].張健韋,海英譯.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
[2]王漢瀾.教育評價學[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
[3]康宏,全斌.教育評價標準的價值反思——基于規范認識的視角[J].教育探索,2011(7).
【本文系重慶市高中發展促進計劃資助課題《普通高中校本評價系統的開發與使用研究》(立項編號:2015cqjwgz2018)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重慶市第十一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