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心愿
【摘 要】 在以滋陰清熱為主流治法,并且療效欠佳的今天,作者從情緒因素導致血糖增高入手,得出肝氣郁結為糖尿病的主要病機。并運用中醫理論解釋肝氣郁結與糖尿病并發癥(大血管損害、微循環障礙)的密切關系。從而為糖尿病的預防和治療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 糖尿病;疏肝理氣;情志因素;中醫治療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10-03--02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已經成為除了癌癥和心腦血管疾病之外的,人類健康的第三大隱形殺手。由于其發病率之高、治療難度之大、依從性之差、并發癥之多、治愈率之低等特點,不僅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幸福指數,而且給其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人們常說:“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并發癥”。糖尿病最直接的傷害就是血管,傷害到大血管就會引起冠心病、腦梗塞、頸動脈斑塊、下肢動脈血栓等疾病;傷害到微血管就會引起糖尿病視網膜病、糖尿病腎病、糖尿病神經病變等。目前,只有預防和控制糖尿病才能有效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病率;只有降低糖尿病的發病率,才能讓人們走出手指麻木、下肢壞疽、雙眼失明的泥潭。
可是目前化學降糖藥、注射胰島素,雖然短時間內降低了血糖,卻導致胰島功能逐步退化,只能起到治標不治本的作用。不少患者因為長期口服化學降糖藥加快了并發癥的產生;注射胰島素可能引起胰島素抵抗、肥胖、低血糖休克等問題。
由于西醫對糖尿病的無奈,人們紛紛把目光投向中醫。中醫藥雖然不以降糖見長,但可以綜合調理人體內環境,從根本上恢復人體動態平衡,達到鏟草除根的作用。
中醫將糖尿病歸屬于“消渴”范疇。目前認為陰虛內熱為其主要病機,可是用滋陰清熱的治法卻很難看到滿意的療效。究其原因,陰虛內熱只是疾病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的病理狀態,并非疾病的終極病因。《黃帝內經·靈樞·五常》中記載:“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留,髖皮充饑,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就已經認識到情志因素與消渴病的密切關系。清·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說:“心境愁郁,內火自燃,乃消證大病。”再次闡明消渴病的根源在于肝氣郁結,郁久化火,灼傷陰液,進而導致陰虛內熱。根據肝火灼傷肺、胃、腎部位的不同,可將消渴病分為上消、中消、下消。《證治準繩·消癉》篇說:“渴而多飲為上消;消谷善饑為中消;渴而便數有膏為下消[1]。”
一 肝火邢金
肝屬木,肺屬金。金能克木,今肝木過亢,反侮肺金。肝主疏泄,調暢全身氣機。當人體受到負性情緒影響,引起肝氣郁結,郁久化火,上灼肺津則煩渴多飲、口干舌燥,舌邊尖紅,苔黃,脈紅數,即成“上消”。
二 肝木乘脾土
肝屬木,脾屬土,木克土。肝郁化火,中燔胃土則出現多食易饑,形體消瘦,大便干燥,舌紅苔黃,脈滑數,即為“中消”。
三 肝火下劫腎陰
腎屬水,肝屬木,水生木。子臟盛導致母臟虛,即所謂“子盜母氣”。肝郁化火,下劫腎陰,腎失封藏則精微下泄,出現尿頻量多、混濁如膏、尿有甜味、舌紅苔薄黃、脈沉細數,形成“下消”。
因此,平時人們運用滋陰清熱的治法并未直擊靶心,只有使用大劑疏肝理氣的藥物才能達到力挽狂瀾之效。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情志失調可以使臟腑功能紊亂。如果一個人長時間的精神緊張、心情抑郁可以導致人體內分泌系統的功能紊亂,體內一些升血糖激素如腎上腺素,胰升血糖素等分泌增加,以致血糖升高,從而引發糖尿病[2]。
盡管“三消”癥狀流傳已久,但目前臨床上見到的典型病例并不多,更多的是在體檢時發現血糖增高,或者是臨床出現并發癥時才去就診。血糖增高是由于胰島素功能障礙,機體不能充分有效的利用血糖引起的。中醫將糖、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物質歸屬于氣血津液范疇。氣血津液在體內的運行和輸布全靠氣機調暢。如果肝氣郁結,氣機紊亂則血糖等精微物質郁滯體內則出現高血糖。
同樣的,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足、糖尿病壞疽等并發癥均與微循環障礙存在密切關系。中醫認為氣主行血,血液在脈管中的正常運行靠氣的推動、固攝作用,當氣機郁結則血液停滯。所以,只有通過疏肝理氣的方法,保持全身氣機調暢,才能從根本上預防血糖增高和防止并發癥的發生。
對于肝氣郁結的調理,我們的原則是“身心并治,標本兼治”。主要從藥物、情志、運動三大方面綜合調理。
(一) 中醫中藥
運用疏肝理氣的中藥,如:柴胡、郁金、玫瑰花、婆羅子、八月札、綠萼梅、青皮等。疏肝解郁的方劑如:柴胡疏肝散、逍遙丸、越鞠丸、疏肝解郁丸等。除此之外,最好在疏肝解郁治本的基礎上,加用滋陰清熱治標的藥物,以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
(二) 情志調理
采用疏肝理氣的方法不僅可以調暢情志、暢通氣機,而且可以緩解應激狀態、降低血糖。主要采用以下治法:1、認知療法;2、疏泄療法;3、睡眠療法;4、鍛煉療法;5、沐浴療心;6、化妝攝影療心;7、歌唱療心;8、音樂療心;9、書畫療心;10、寫作療心;11、讀書療心;12家庭療心。
(三) 運動處方
通過運動可調節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使肝氣調達,氣機通暢,達到精神愉悅,形神統一,動靜有致,整體均衡,形成一個特殊的自然、自我修復狀態,從而起到治病、健身、延年益壽的作用[3]。綜合考慮運動強度要與中老年人的體能相適應、運動與靜止、體內與體外、體力鍛煉與心理訓練相結合、設備與場地等因素,我們建議糖尿病患者選用動作柔和的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廣場舞、交誼舞等運動項目。
古人云:“笑一笑,十年少。”盡管情志因素未必是糖尿病的唯一和直接病因,但情緒影響血糖的變化卻是眾所周知的。同樣的,中醫認為肝主調暢情志,為全身氣機之大主,氣機影響氣血津液的正常運行。某種程度上,兩種醫學理論不謀而合、異曲同工。希望在以滋陰清熱為主流,并且療效不甚滿意的今天,疏肝理氣的治法能夠為糖尿病的預防和治療提供新思路。
參考文獻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0):249.
王鋼柱主編, 糖尿病及并發癥“六位一體”防治模式[M]. 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7(3): 43-44.
王鋼柱主編, 糖尿病及并發癥“六位一體”防治模式[M]. 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7(3):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