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可
跟爸爸媽媽在國外旅游,有沒有被各種建筑弄得眼花繚亂過?
有沒有被什么希臘式、羅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弄得暈頭轉向?
有沒有想過為什么它們長那樣?
有沒有想過怎么分辨?
先做小準備
如果用最簡單的方式來分辨,可以抓一些建筑特征。
先到歐洲看看。
你會看到尖尖的屋頂,安著“洋蔥頭”的屋頂、三角形的屋頂….
分辨之前,記住這些建筑出現的先后次序,這對避免眼花繚亂很有用哦。
出現的時期是:
古希臘-古羅馬-東西羅馬-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是借助復興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發展出新的文化。所以,這些建筑是有“血緣關系”的。
再了解一些年代之間的相互關系:
古希臘是西方文明源頭之一,之后古羅馬滅了古希臘,古羅馬又分裂成東西羅馬。
下面還會提到古埃及,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位于非洲。
四大文明古國: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國。延續至今的只有中國。
這四大古國所在地,是世界四大文明發源地,都比古希臘、古羅馬文明早很多。
三角形
還記得去年的《來瞧瞧一伙怪名朋友》說的一件事嗎:
“幾何”這個詞,是明代大科學家徐光啟創造的翻譯名詞,原文的意思,是把希臘語“土地”和“測量”合成起來,叫做“土地的測量”。
徐光啟翻譯了什么書?
古希臘人歐幾里得寫的《幾何原本》。
數學課上學習的計算面積、體積,就是你研究幾何的開始。其中那個等腰三角形很熟悉吧?
據考察,古希臘的幾何來自古埃及。
在古埃及,尼羅河常發洪水,沖毀了莊稼,淹沒了土地。原本每家每戶的田地之間,有明顯的邊界??墒牵樗约昂樗畮淼哪嗌?,把邊界沖掩得無法識別,人們只得重新劃分田地,這就是“幾何”要做的事一一“土地”“測量”。很多地塊并不是在平展展的地方,地形越復雜,計算越有挑戰,人們漸漸形成了一套測量方法,《幾何原本》就是這些方法的結晶。
幾何不僅可以用來測量、計算,幾何圖形那漂亮、神秘的形狀,也得到了古希臘建筑師的青睞。
如果你在歐洲看到“等腰三角形”架在一根根柱子上,基本可以確認:希臘式建筑。
還有一位古希臘數學家叫畢達哥拉斯,據說他在街上聽到了鐵匠打鐵的聲音,覺得節奏非常好聽。數學家沒有用音樂來記錄,卻用數學來表達:這就是黃金分割。
黃金分割是指將整體分為兩個部分,較大部分與整體部分的比值,等于較小部分與較大部分的比值,比值約為0.618。這樣的分割具有美感。
如果還沒學過比值,那就簡單地了解一下:a與b的比值相當于a÷b。
仔細觀察,會發現不少希臘式建筑用了黃金分割。比如著名的帕特農神廟的高和寬的比是0.618,被稱為舉世聞名的完美建筑。這是你能抓住的希臘式建筑的又一個特點。
拱形
古希臘被文明水平不如它的古羅馬打敗了。
古羅馬沒有“嫌棄”古希臘的成就。在某些著名的建筑上你可以看到三角形,可以看到立柱,可以看到黃金分割。
不過,你會發現出現了一些拱形,被稱為“拱券結構”。有的在墻上,有的在門上,形成了拱墻、拱門;有的豎立在頂上,形成一個半圓頂,很有氣勢的樣子。
“拱券結構”你應該不陌生,很多石橋就是拱券結構,不用太多的橋墩,就能形成很長的跨度,讓橋橫跨寬闊的河流。
古羅馬不但滅了古希臘,還橫掃了世界上很多土地,很有睥睨世界、稱王稱霸的“自覺”,認為只有巨型建筑,才與顯示國力、傲視弱小、揚威耀武、肆意歡慶相匹配。
但是,如果還用希臘式柱子作建筑物的承重,巨型建筑就會變成一片“森林”。
有大跨度效果的拱券結構,能讓拱券兩端來承重,大大減少了柱子的使用。位于意大利羅馬的萬神殿,外面還能看到柱子,廟內卻高大空曠,屋頂高度有40多米,也是用到了拱券結構。
讓羅馬式建筑這么有底氣,還有一個原因:那時,人們發明了混凝土,也就是至今還在用的將水泥與砂石混合攪拌而成的材料。混凝土很牢固,用來承重很適宜。
巨大的古羅馬斗獸場,用了不少混凝土制的拱券結構。
各自為“頂”
后來,古羅馬分裂成了東西羅馬,分家的結果,建筑的樣式也越來越有各自的特點。
在俄羅斯,常可以看到各種“洋蔥頭”建筑,這是從東羅馬延續下來的風格。把羅馬式那個安放在頂上的半圓形,在下面收攏一些,上面往往有一長桿,很像洋蔥頭,這叫拜占庭式建筑。拱券則出現了馬蹄形、弓形、尖形、三葉形、復葉形等。
而來到西班牙、奧地利看到的一些著名建筑,有利劍高聳人云的感覺,甚至拱券也多用尖形。這是西羅馬風格的延續,叫哥特式。
西班牙巴塞羅那的圣家族大教堂,高大、宏偉。建筑的三個外立面,有表現各自主題的精美雕塑。這么繁復的設計,都用上了黃金分割,所以看上去繁而不雜。
每個立面上面有四個空心的尖塔,建筑的中央還有六座高塔。塔尖直刺云霄,完成后最高處可達172米(是的,它從1882年開始建造,至今不能確定完工日期)。
教堂設置的彩色玻璃窗,改變了羅馬式建筑室內的昏暗,讓高大的建筑有自然光透人。
比圣家族大教堂多了幾百年歷史的奧地利維也納斯特凡大教堂,體現了建筑的歷史變化。教堂原建于1147年,那還是羅馬式風格,后來幾次被火燒、被炮擊、被轟炸,重修建時成為哥特式,再重建時塔尖高達137米。
德國慕尼黑的新市政廳,沿用被戰火毀掉的1日市政廳的哥特式,鐘樓高達85米。看大鐘的木偶報時,是不少游客的計劃。
對稱
文藝復興建筑說要復興古希臘古羅馬的建筑,它特別厭棄哥特式建筑那種高、再高、更高的做法。梵蒂岡的圣彼得大教堂,你可以看到希臘式柱子和羅馬式半圓頂。
還有一個特點是對稱。比如當中為中軸線、兩邊對稱的建筑。
數學里也有對稱:
軸對稱圖形一一五角星、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等腰梯形等;
中心對稱圖形一一平行四邊形;
軸對稱兼中心對稱圖形一一長方形、正方形、圓、菱形等。
城市設計也有對稱的。
在意大利的羅馬、威尼斯,英國的巴斯等城市,很多地方設有各種廣場:長方形、圓形、橢圓形等,廣場邊的建筑多呈對稱。
又回到古典
后來,人們似乎忘記了文藝復興的初衷,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出現了。
巴洛克式追求標新立異、不規則形式。外立面凹凹凸凸,線條曲折起伏,橢圓形、梅花形等形狀爭相出現,雕刻華麗。走進室內,豪華撲面而來。大量使用貴重材料:金、銅、寶石、大理石等,裝飾得珠光寶氣、金碧輝煌。
洛可可式從巴洛克式發展而來,它更像一個小女生:用木料代替了堅硬的大理石,喜歡用弧線和S形線條,喜歡用嫩嫩的淺綠、粉紅、湖藍配上金色,喜歡用貝殼裝飾,喜歡表現花花草草。綺麗、精巧,卻很繁復。
新古典主義忍不住了,它厭棄巴洛克、洛可可,要回復到古希臘,古羅馬。簡潔是它的特征。
這個時候新建筑材料更多了,比如鑄鐵、玻璃等,又出現了新工藝,所以不是完全照搬古典。
在上海的外灘可以看到不少新古典主義建筑。比如上海海關大樓,以鐘樓為軸線,兩邊門窗及雕刻圖案對稱,東立面大門由幾根粗壯的柱子支撐——是否看到了古希臘、文藝復興建筑的影子?
柏林勃蘭登堡門、美國國會大廈可以看出對古希臘、古羅馬建筑的復興。有興趣的話你也去找找特點吧。